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05-19

西安高新区:实体经济蓬勃发展 撑起GDP高增速

来到西安比亚迪草堂基地,一个个汽车零部件经过冲压、焊接和涂装工艺后,进入总装车间。车间内,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与工人协同作业,一辆接一辆的新能源汽车以30秒一辆的速度走下产线。这是西安高新区实体经济蓬勃向上、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解。   实体经济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近年来,西安高新区经济能够长期保持高位运行,正是得益于实体经济的不断壮大。 今年一季度,西安高新区GDP同比增长10.5%达844.22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 27.5%、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9%,彰显了实体经济持韧发展的强劲势头。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与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保持高位运行“装”上了核心引擎。 两大产业“比翼齐飞” 构筑经济增长核心“引擎” 新能源汽车是西安高新区近年快速崛起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已经聚集了比亚迪、三星环新、众迪锂电池、法士特、航天民芯、特锐德等一批重点企业,吸引了海格电气、清泰科新能源、强中动力电池等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构筑起了涵盖“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整车制造—汽车后市场服务”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效应正持续显现。   近三年来,随着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的建成投产,西安高新区的汽车产能加速释放,产量从2020年的25.44万辆快速攀升至2022年的99.5万辆,产值成功突破千亿元大关。今年一季度,西安高新区新能源汽车板块产值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增速达60%,比亚迪汽车草堂工厂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之一。 目前,西安高新区还有包括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扩能项目二期、法国埃顿西安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项目等一批汽车产业项目正在加速建设中,未来,随着这些项目的竣工投产,西安高新区的汽车产能还将进一步释放、规模进一步壮大。 光电子信息产业是西安高新区布局较早、规模最大的优势主导产业,拥有三星、力成、威世半导体、奕斯伟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及国内龙头企业,形成了集“材料设备—IC设计—IC制造—IC封测”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闪存芯片生产基地。 今年一季度,西安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芯片产量达79.84万片,实现产值290 亿元,与新能源汽车形成“双翼”发展的格局。在一季度规上工业总产值中,汽车与电子信息产业占比分别达到51%和34%,两者之和占到总量的85%,成为西安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新兴领域“多点开花” 实体经济撑起GDP高增速 近年来,尽管面临多种不利因素,但西安高新区经济持续保持高位运行,GDP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体现出了强大韧性与充沛活力。其背后的核心支撑,正是实体经济的加速壮大。   聚焦实体经济立区、先进制造业强区,西安高新区大力发展以光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五大优势主导产业,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增材制造、卫星应用、5G等为代表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会议会展等为代表的六大生产性服务产业,同时发展文旅商贸产业和都市现代农业,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55611”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聚力打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 今年一季度,西安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了27.5%,达885.51 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速达23.9%,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度高达55.8%,拉动西安高新区GDP增长了5.9 个百分点,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了强劲引擎、构筑了坚实根基。   其中,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61.8%、48.6%和 3.5%,三大行业合计拉动产值增长26个百分点,是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在产值排名前十的重点行业中,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 和器材制造业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61.8%、48.6%和 3.5%,三大行业合计拉动产值增长2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了36.1%和19.5%。 伴随着工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西安高新区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今年一季度,西安高新区三次产业占比由去年同期的 0.3:41:58.7调整为0.2:42.6:57.2,“55611”产业体系进一步壮大成势,实体经济的占比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动能更加强劲。
05-18

峰会前夕这两场重要活动,习近平强调了什么?

01 习近平寄语陕西:要有这个志向和气魄 习近平总书记上一次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是在2020年4月。那次考察期间,总书记指出,新时代陕西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 时隔三年,总书记在这次汇报会上再提要求:陕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奋力追赶、敢于超越,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   △陕西西安。(图/视觉中国) “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陕西有一份深深的感情,总书记对陕西有一份深深的牵挂。 过去两年,总书记又两次来到陕西:2021年9月,在赴西安出席全运会开幕式前夕,总书记到陕西榆林考察调研;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总书记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并赴延安考察。   △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2022年10月,总书记曾到这里考察调研。(总台记者刘海涛、钱金库拍摄) 本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将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总书记在主持峰会前夕,专门听取陕西的工作汇报并作出重要部署,体现了对陕西这个西部“桥头堡”的高度重视。   △2023年4月26日,西安国际港务区,中欧班列“一带一路”十周年长安号西安—中亚专列顺利发车。(图/视觉中国) 02 在四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在当天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陕西在四个方面实现新突破。这既是着眼全国大局的战略考量,也是基于对陕西实际的深入了解。   △陕西高原地貌。(图/视觉中国) 第一个新突破,是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上个月,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次在陕西,总书记再次针对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明确要求。   △西安高新区。(图/视觉中国) 第二个新突破,是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实现新突破。 近几年,总书记每次赴陕西考察,必看农村。从柞水县金米村的小木耳、大产业,到绥德县郝家桥村的老模范、新面貌,再到延安市南沟村的科技果、致富果,总书记始终牵挂着黄土高原上的老乡们。 在今年这次汇报会上,总书记重点强调,要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他还对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等作出具体指导。   △金米村的小木耳、大产业。(图/视觉中国) 第三个新突破,是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实现新突破。 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2020年4月,总书记陕西考察第一站,是登秦岭、看生态。母亲河黄河流经陕西境内全长719公里,陕西承担着抓好水土保持等重要职责。 在这次汇报会上,总书记对守护好黄河母亲河、守护好我国中央水塔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要健全秦岭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   △秦岭。(图/视觉中国) 第四个新突破,是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实现新突破。 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是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明确目标。在这次汇报会上,总书记要求陕西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重要对外开放通道。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中亚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即将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就是陕西在“一带一路”大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的重要契机。   △中国-中亚峰会召开在即,西安街头的欢迎标语醒目。(图/视觉中国) 03 再谈主题教育 阐释“以学增智” 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陕西何为?在陕西省委省政府汇报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西要用好自身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杨家岭,延安革命纪念地。(总台记者刘海涛、钱金库拍摄) 这次主题教育,要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上个月,总书记赴广东考察时,重点谈了如何“以学铸魂”。这次在陕西,重点谈的是“以学增智”。   △西安高校师生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资料图) 什么是“以学增智”?总书记说,以学增智,就是要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 如何做到“以学增智”?总书记强调了三点,一是提升政治能力,二是提升思维能力,三是提升实践能力。 04 一座博物馆,见证中华文明 5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前往陕西途中,围绕黄河流域生态和文物保护工作,在山西运城展开考察调研。 运城,地处山西省西南部,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大拐弯处。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是早期中原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并萌生了早期黄河文明。   △俯瞰山西运城。(总台记者裴大伟、康晓宇拍摄) 总书记首先来到运城博物馆。这里收藏有夏商周等时期的各类历史文物。 运城古称“河东”。距今4000多万年的垣曲县“中华世纪曙猿”化石、180万年前的西侯度用火遗存、60万年前的匼河旧石器、5900年前的西阴彩陶……丰富的考古遗迹记录着文明的兴起与灿烂。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选址于河东地区。   △运城博物馆。(总台记者裴大伟、康晓宇拍摄) 历史上,这里也诞生了很多名人大家,东汉名将关羽、唐初“四杰”之首王勃、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史学大家司马光、戏曲名家关汉卿等等,都是运城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俗语,相传也是出自这里。由于黄河在拐弯处泥沙淤积河床高,经常改道,所以原来在河东的地方就变为了河西。   △运城博物馆内“华夏寻根”展陈。(总台央视记者王鹏飞拍摄) 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总书记此次考察意义非凡。 在运城博物馆,总书记说,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运城博物馆内展出的仰韶文化早期的彩陶盆。(总台央视记者邢彬拍摄) 05 一片盐湖,承载深厚底蕴 运城,因池盐而兴、因盐运而名。运城的盐,主要出自运城盆地腹地的一片盐湖。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座“活态博物馆”考察调研。 运城盐湖,南依中条山,北临运城市区。历史上,这片土地因“盐”而闻名于世。250万年的地理年龄,4600多年的采盐历史,中条山的古盐道上至今还留有古时运盐车辆留下的车辙。   △运城盐湖。(总台记者裴大伟、康晓宇拍摄) 运城盐湖,不仅是中国最大硫酸钠型盐湖,也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内陆盐湖。 史前时期,华夏先民就到此采盐用盐。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盬盐”的河东池盐,成为古代中国北方重要的食盐产销基地。唐朝大历年间,河东池盐的盐利甚至占到全国财赋的八分之一、全国盐利的四分之一……池盐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盐湖出产的河东大盐。(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千古中条一池雪”,赞颂盐湖的诗词歌赋很多,上古时期传唱至今的《南风歌》也是其一。“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描述的就是从中条山吹下来的南风,加快了盐湖中水汽蒸发,助力池盐的析出,给百姓们带来财富。   △运城盐湖。(总台央视记者马亚阳拍摄) “垦畦浇晒”的产盐法诞生在这片盐湖:人工垦地为畦,利用太阳、风力进行蒸发,逐段提纯,结晶成盐。这一产盐工艺,比欧洲晒盐法早了将近1000年,被称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活化石”。 近年来,当地实施“退盐还湖”,古老盐湖呈现新景观。盐湖还是山西省鸟类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反嘴鹬、大鸨、白琵鹭、火烈鸟、天鹅等都是盐湖的“常客”。   △盐湖栖息的鸟类。(总台记者裴大伟、康晓宇拍摄) 在运城盐湖,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更好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 两座“博物馆”,见证了华夏儿女的文化与物质生活的迭代变迁,记录着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历史点滴。览一座馆,看一片湖,读一座城,可以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与博大。
05-12

习近平考察河北沧州,关注这些“国之大者”

  △5月11日考察点示意图 01 走进麦田,看黄骅旱碱麦 当天,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当地旱碱麦种植推广等情况。   △俯瞰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总台记者郭永良拍摄) 黄骅旱碱麦,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史,远近闻名。这里地处渤海沿边,冬春干旱少雨,土壤盐碱化程度高。旱碱麦一般头一年10月份播种,来年6月份收获。 独特的种植条件、漫长的生长周期,造就了黄骅旱碱麦独一无二的品质。   △黄骅旱碱麦田“碧波荡漾”。(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 旱碱麦加工出来的面粉,麦香浓郁、绵软筋道,非常适合制作馒头、面条等传统手工面食。印刻着寓意吉祥图案的黄骅“面花”,还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各种动物图案的黄骅“面花”。(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沧州市旱碱麦种植面积100.2万亩,去年旱碱麦总产量22.37万吨、单产223.3公斤。 仙庄片区旱碱麦种植面积约7600亩。目前以散户种植为主,有分散经营户709户、2600多人。   △旱碱麦田被分割成整齐划一的绿色方块。(总台记者郭永良拍摄) 这次考察,总书记还关注旱碱麦产业化情况。 黄骅现在有较大型面粉加工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接近50万吨,全市已经形成集订单农业、收储中转、面粉加工、食品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小麦产业”。   △旱碱麦面粉。(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02 “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考察途中看田、看粮、看种子。 2021年5月13日,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总书记说,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四个月后,在陕西考察途中,他又临时下车走进田间,察看谷子、糜子、玉米长势。   △黄骅旱碱麦田。(总台央视记者郭晓龙拍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总书记多次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在黄骅,为了克服盐碱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当地不断进行良种选育工作,40多年间先后育成“冀麦32”“捷麦19”“捷麦20”三个自主研发品种。   △2022年,“捷麦19”入选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绿色节水、节水降耗、提质增效、生态环保、高效利用”小麦主导品种。(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当地农户介绍说,“捷麦19”属半冬性中熟品种,不但抗盐碱抗干旱、耐瘠薄,而且抗寒性强,越冬安全产量高,真正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旱碱麦挂面。(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2021年10月,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前往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了解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等情况。农业部门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 总书记说,“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   “我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这是总书记“时时放心不下”的大事。 平原之上,风吹麦浪,涌动的是陆地粮仓的潜能,也是粮食安全的底气。 03 黄骅港:守护能源安全 沧州之行的第二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骅港煤炭港区,了解港区生产经营情况。   △俯瞰黄骅港煤炭港区。(总台记者郭永良拍摄) 黄骅港由综合港区、散货港区、煤炭港区、河口港区4大港区构成。总书记到访的煤炭港区,拥有煤炭泊位17个、杂货泊位4个、油品泊位1个。   △黄骅港煤炭港区。(总台央视记者黎兵拍摄) 黄骅港是国内最大的煤炭下水港,拥有全国首个煤炭装卸全流程自动作业线。乌黑油亮的煤炭随着作业引导各归其位,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煤炭装卸全流程自动作业线。(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地处渤海湾穹顶的地利优势,让黄骅港煤炭港区成为陕西、内蒙古煤炭外运陆运距离最短的港口,也是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 地利衍生能量。去年,黄骅港煤炭港区完成吞吐量2.12亿吨,连续4年煤炭吞吐量居全国港口首位。   △河北省港口布局图展示。(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除了强调粮食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总书记还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这次沧州之行,总书记看旱碱地麦田,体现了对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的关注,走进黄骅港,则彰显了对守护能源安全的高度重视。   △黄骅港煤炭港区。(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 04 港通天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在黄骅港,习近平总书记还重点了解发展规划等情况。   △俯瞰黄骅港煤炭港区。(总台记者郭永良拍摄) 黄骅港,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港口。 黄骅港攻克淤泥质海岸建设深水大港的难题,是国内外首次在粉砂淤泥质海岸建设的大型专业化港口。 近年来,黄骅港实现煤炭装卸全过程抑尘,并运用多种手段治理含煤污水,成为国内首家建成工业旅游景区的煤港。   港通天下,志在万里。 总书记曾指出,“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曾多次部署港口发展。   △停靠在黄骅港的神华518轮。(总台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2019年1月,总书记在天津港考察时强调,要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 上个月,总书记在调研广东湛江徐闻港时指出,要把徐闻港打造成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现代化水陆交通运输综合枢纽。   △当天在考察现场的国能集团员工代表。(总台央视记者赵化拍摄) 黄骅港,作为河北东出西联的出海口和亚欧大陆桥新通道桥头堡,在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年轻的黄骅港被寄予厚望。   从旱碱地麦田这“一陆”,到黄骅港这“一海”,从绿色的麦浪,到黑色的煤流,习近平总书记河北沧州之行主要看了两个考察点,但蕴含的关注点很多,从粮食安全到能源安全,从种子的“芯片”到港口的“雄心”,都承载着“国之大者”。
05-09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民生为本,治水为要。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力点。近日,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分别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个方面提出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治水兴水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远大计来抓,推动相关改革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邀您一起学习领会。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   治理好水污染、保护好水环境,就需要全面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要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的讲话 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   要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抓紧完成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管控机制,以空间规划统领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岸线使用、航运发展等方面空间利用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做好同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衔接协调,确保形成整体顶层合力。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江河湖库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建设美丽海湾,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 ——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   要推广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经验,鼓励流域上下游之间开展资金、产业、人才等多种补偿。要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在长江流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 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节约用水统筹起来,坚持调水、节水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提高向北调水能力,另一方面北方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业,节约用水,不能随意扩大用水量。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的讲话 要坚决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要创新水权、排污权等交易措施,用好财税杠杆,发挥价格机制作用,倒逼提升节水效果。 ——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05-08

同圆共享中国梦——新时代十年侨务工作成就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努力。把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紧密团结起来,发挥他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积极作用,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   侨务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始终与国家发展大局息息相关,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侨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做好侨务工作作出新的部署、提出新的要求,为做好侨务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加强团结联谊,侨智侨资优势尽显   “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事业同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汕头侨批文物馆考察,听取侨批历史和潮汕华侨文化介绍时指出。   近年来,汕头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引进侨智侨资,打造世界潮汕华侨精神家园,成功促成国家级平台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侨梦苑”、“海智计划”落户汕头,成为国际化侨商产业聚集区和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基地。   汕头的实践是新时代十年侨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方和有关部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侨务工作方针政策和涉侨法律法规,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密切与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联系,大力推动海外侨胞参与我国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为侨服务各项举措。   ——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顺利推进侨务工作体制机制改革。   落实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求,圆满完成侨务工作机构改革任务,国务院侨办整体并入中央统战部,对外保留国务院侨办牌子。地方各级侨办参照中央机构改革模式,并入同级党委统战部,统筹开展侨务工作。通过机构改革的系统性重塑,进一步落实了党对侨务工作的领导,有效整合了侨务资源,激发了涉侨部门内生动力,形成了上下协同、前后协作、内外协调的大侨务工作格局,有效提升了侨务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加强团结引导,不断发展和壮大海外友好力量。   各地方和有关部门深化与海外侨胞的广泛联谊,举办“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世界华裔杰出青年华夏行”,支持举办“世界广东同乡联谊大会”“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等活动,通过发挥地缘、亲缘优势,进一步密切与海外侨胞的联系。引导海外侨胞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反“独”促统运动深入发展。   ——发挥侨智侨资优势,有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各地方和有关部门把促进华侨华人事业发展与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结合,着力加大引进侨智侨资力度。   持续举办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创业中华等各类引智活动。推动落实服务海外人才各项便利化举措,推行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与居留许可“一口受理、并联审批”,积极为海外人才在华工作生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出台外商投资法及其条例,全面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和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7次修订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大幅放宽外资准入限制,持续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加强对侨资企业的服务保障,持续加大吸引侨资的工作力度。分别举办两届世界华侨华人工商大会和中国侨商投资大会,鼓励重要侨商参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在海内外举办世界华商大会,鼓励海外华商与祖(籍)国开展经贸交流和深度合作。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   “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2014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方和有关部门加强侨务文化宣传工作,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努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挑选布料、填充药草、缝合香囊……4月24日,40名在桂留学生在广西华侨学校体验制作技艺,感受壮族非遗文化的魅力。当天,“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体验营”开营仪式在广西华侨学校启动,100多名来自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尼、越南、缅甸的华裔青少年在线上分会场参加活动。活动旨在帮助广大华裔青少年加深对祖(籍)国的了解,成为中华文化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积极促进者。   “学好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共同责任。这次活动是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体验壮乡民俗的好机会。同时,我希望能有机会参加线下活动,‘零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线上营员代表陈婉妹说。   近年来,各地方和有关部门积极拓展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召开世界华文教育大会,引领带动华文学校朝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发挥国内华文教育基地院校的主体作用,多层次举办“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中华文化大乐园等文化体验活动。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海外华文教育协调发展,为各国华校培养专业中文教育人才。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自2002年春节起,英国伦敦华埠商会在伦敦最大的中心广场特拉法加广场连续举办华埠春节巡游庆典,已成为亚洲以外规模最大的中国春节庆祝活动,深受在英华侨华人和当地民众的喜爱。载有大本钟、市政厅、中国长城、熊猫等中英两国特色文化符号的花车巡游、文艺汇演、庙会展销、舞龙舞狮、中华美食等精彩节目,每年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万民众观看。   这是海外侨胞大力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做优做强“欢乐春节”“文化中国”“亲情中华”等系列品牌活动,海外侨胞发挥文化传承的独特作用,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连续多年举办全球华侨华人春节大联欢电视晚会、全球华侨华人新春云联欢、全球华校网络春晚、全球华人艺术展等文化活动,进一步扩大海外侨胞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汇聚华侨华人艺术精英,引导支持以华星艺术团为代表的海外侨界文化团体在春节、中秋、国庆等节点开展本土化中华文化活动。   积极发起“暖侨行动”,加强为侨服务体系建设   鼓励华侨回乡安居,积极改善住房市场供需结构,进一步优化商品房销售管理方式;引导侨商回乡创业,开展“越洋出海、双招双引”活动,出海考察招商,举行招商项目推介会;优化华侨寄递服务,开展寄递优惠活动,推出国际快递价格优惠举措为海外华侨寄递减负……这是浙江青田县《2023年“暖侨惠侨”专题活动实施方案》的部分内容。近段时间,全国多地陆续推出惠侨暖侨服务举措,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侨胞的关心慰问。   新时代十年,各级侨务工作者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好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贴心人,成为侨务工作的实干家”的重要嘱托,持续加强各层级、各领域为侨服务体系建设,致力于将新时代祖(籍)国的发展成果转化为侨胞们实实在在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归属感。   ——不断完善惠侨政策举措。建成出入境证件身份认证平台,为华侨提供身份核验,有效解决华侨持护照在国内办理事务不便利问题;实施对外籍华人申请多次签证、长期居留和永久居留的便利政策;实施便利境外中国公民办理业务的6项政策措施,为华侨办理驾驶证、身份证及出入境等业务提供便利;制定印发华侨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华侨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华侨学生等政策文件,依法保障华侨子女及华侨学生的受教育权;认真落实华侨参保有关政策,将符合参保条件的华侨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明确办理退休手续后出国定居或者加入外国国籍的,可以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推进建设国内为侨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国内为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推进为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行政服务大厅设立涉侨办事窗口。在全国创建约1000家社区侨务工作示范点,设立“侨之家”“侨胞之家”等为侨服务平台,不断夯实为侨服务的基层力量,打通为侨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84个华侨农场实现“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妥善解决了华侨农场改革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深入开展侨商维权工作,组建“为侨资企业服务法律顾问团”,打造依法维护侨商合法权益专业组织,推动协助解决纠纷争端,为侨商安心投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不断深化海外为侨服务工作。引导海外侨团强化为侨服务功能,贴近侨胞特别是困难群体需求,提供关爱帮扶和维权救助服务。遴选国内公证机构与驻外使领馆共同开展远程视频公证试点,满足境外公民跨境办理公证事务的需求。成功组织19次海外中国公民撤离行动,处理涉境外中国公民重大领事保护案件上百起,12308领保热线受理来电超过290万通;在中国领事服务网等平台及时发布各国风险等级评估和应对安全提醒,持续提升公民风险意识和自救能力。   “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新时代侨务工作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形成同圆共享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05-05

市委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陈向平主持并讲话 李明俊出席

  5月4日下午,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更加符合我市实际的高水平规划编制成果,确保以高质量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市委书记陈向平主持会议并讲话,市长李明俊出席。 会议听取了规划编制单位关于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与会市领导及各县(市、区)、市直部门、重点企业、高等院校负责同志围绕完善规划提出了意见建议。 在认真听取汇报和发言后,陈向平对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阶段性成果给予肯定,并就科学编制规划、严格实施规划提出要求。她强调,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和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决定着平顶山建设的空间资源支撑和科学合理配置,事关平顶山长远发展大计。编制工作要准确把握城市定位、发展规模、空间格局、可持续发展要求等宏观问题,聚焦人口、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文物保护和城乡建设关系等关键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积极回应事关平顶山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一要坚持高点站位,强化规划引领。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以战略视角和前瞻 30 年的眼光科学编制规划,紧扣“四城四区”发展定位和“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目标,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布局和长远发展需求,建立多规合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二要坚持统筹协调,增强规划实效。要找准城市定位和发展愿景,统筹考虑城市色彩、空间结构、产业特色等,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构建疏密有度、错落有致的空间格局,全力打造近悦远来的高品质魅力之城。要依托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初步成果,抓好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同时做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精准衔接。三要坚持科学精准,优化规划成果。要开门搞规划,认真梳理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对规划进行再修改、再补充、再完善,加快履行法定报批程序,确保规划战略导向鲜明、功能定位清晰、空间布局合理、发展指引精准。要做好对县、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指导,努力形成高质量规划成果。
11-08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文明确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有效期统一延至明年12月31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文明确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有效期统一延至明年12月31日
上一页
1
2

联系我们

全国服务热线: 15638656719
联系我们
  •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版权所有 © 2021 中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1018037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      本网站已经支持IPv6

版权所有 © 2021 中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1018037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
本网站已经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