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09-12

最早的“中国”,日新的中国

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宝鸡市,考察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了解当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等情况。 新华社记者的镜头定格了这样的瞬间:总书记在一件国宝级青铜器——何尊前驻足凝视,细致察看。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何尊1963年在宝鸡出土,制造于西周早期,内底铭文中有“宅兹中国”四个字,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一词的最早记载。 器以述史,物以载道。 3000多年前的一字一画,穿越历史时空,成为这片土地的共同名字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自信之源。 何以中国?念兹在兹。 2020年,在陕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溯古言今:“‘中国’二字最早见于在陕西出土的青铜器何尊。” 2023年5月,总书记在古都西安主持首届中国-中亚峰会,赠送中亚国家元首的礼品中,就有“何尊”纪念品。 2023年6月,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之前,总书记来到中国考古博物馆,参观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的标注,更是一个绵延不断、辉光日新的文化生命体。 正如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深刻指出的:“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宝鸡,是周文化发祥地,这里的周原,是中华民族文化、文明和文脉的重要原点。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今日之中国,正沿着宏阔深远的来路,奔向民族复兴的光辉前程。
09-11

担好上游重任 谱写大河新篇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甘肃省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抓好黄河上游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工作,突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治理两大重点,坚决防止生态恶化。 “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徐先英已在甘肃治沙战线上奋斗近40年。他和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的同事们持续开展沙漠调查,成功研发出高寒草地沙化防治技术,有效解决了黄河首曲地区高寒草地沙化防治的关键问题,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甘肃在全国率先启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调查,完成4个水系36条重要干支流入河排口排查,排查河道约6000公里,基本摸清了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底数。 以兰州和兰州新区为中心、以兰州白银一体化为重点、辐射带动定西临夏的一小时核心经济圈,是甘肃创新发展的增长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黄河之滨蓬勃发展。 5年来,甘肃水源涵养能力、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治理水平、人民生活品质和绿色发展质效明显提升。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甘肃将始终坚持保护为先,不断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向清凯 姜伟超 张玉洁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黄河在甘肃两进两出、蜿蜒千里。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2020年12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年10月1日,《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实施。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施行。这部江河流域保护标志性法律的出台,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甘肃省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 甘肃省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抓好黄河上游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工作,突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治理两大重点,坚决防止生态恶化。甘肃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树牢上游意识,担好上游责任,彰显上游作为,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工人在光伏板下作业(2023年5月19日摄) 陈斌摄/本刊 蓄水涵水增径流 黄河干流流经甘肃913公里,甘肃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60%的水来自兰州以上的河段。为母亲河涵养好水源,是甘肃的光荣使命。 为黄河涵养水源,与当地生态系统密不可分。广阔的森林草原、湿地湖泊,植物根系把土壤变作松软的“海绵”,下雨时吸水涵养,无雨时渗出补充径流,成为巨大的“蓄水池”。通过严格保护,修复由湿地、草地和森林等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甘肃努力保障为母亲河补水源源不断。 ——以治沙为抓手,持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在黄河水源补给、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过去由于过度放牧等原因,从黄河首曲到河西走廊,土地荒漠化、沙化问题曾严重影响水源涵养能力。 甘肃以治沙为抓手,持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编制完成《甘肃省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2023—2030年)》《甘肃省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实施方案(2023—2030年)》,将庆阳、平凉等5市28县纳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范围,河西5市20县(区)全部纳入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范围。2023年9月,由甘肃省林科院编制的《甘肃省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随着退牧还草、沙化退化草原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草原鼠害防控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项目的实施,甘南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逐年改善,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得以遏制。 “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徐先英已在甘肃治沙战线上奋斗近40年。他和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的同事们持续开展沙漠调查,成功研发出高寒草地沙化防治技术,有效解决了黄河首曲地区高寒草地沙化防治的关键问题,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团队研发的治理技术不仅使当地草地植被盖度增加了30%以上,还使草场生产力提高了近30%,为当地的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说。 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动态变化总体呈递减趋势,面积持续减少、程度持续减轻。与2014年相比,甘肃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26.27万公顷,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10.45万公顷。 沙化趋势得到遏制,林区绿意盎然。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介绍,2023年甘肃省完成国土绿化1343.06万亩,其中造林401.71万亩,种草改良941.35万亩。全省累计建设国家储备林近7万亩。 健康的生态系统为水源涵养提供了有力支撑。数据显示,甘南境内黄河径流量较十年前增加18.7%。 ——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建起绿色生态廊道。黄河成“黄”于甘肃,流经黄土高原后黄河泥沙量显著增大。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每年入黄泥沙量占黄河年均输沙量的26%。 甘肃以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为重点,围绕泾河、渭河、马莲河等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淤地坝建设等项目,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定西市安定区等6县区被认定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2023年,甘肃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76.64平方公里、完成塬面保护面积388.05平方公里,完成坡耕地综合治理任务254.57平方公里、新建淤地坝106座。黄土高原上建起的绿色生态廊道,有效降低了入黄泥沙量。 甘肃省水利厅厅长牛军介绍,为加强对水土保持的动态管理,甘肃运用遥感影像和无人机遥测、移动采集系统和现场调查等技术手段,推广淤地坝远程监控系统覆盖大中型坝,探索开展“水土保持+大数据”试点工作,有效推动违法违规行为高效判定和查处。2019年以来,甘肃采用高分遥感监测与无人机高频次监管相结合的方法,对全省范围内2.6万余个扰动图斑进行了现场复核,通过遥感监管手段,实现对水土保持违法违规问题的精准判别,有效破解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工作量大的难题。 ——系统治理,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步解决。2021年起,甘肃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在甘南州实施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通过护山、保水、治湖、扩林、调田、护草、固沙等措施,修复治理区域内草原退化、草地沙化、历史遗留矿山损毁土地、水土流失、湿地萎缩、林地退化等主要生态问题。截至目前,工程修复治理面积11.23万公顷,水源涵养功能稳步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 生态好转后,野生动物有了更好的家园。甘南州玛曲县是工程实施的重要区域,“玛曲”在藏语中意为“黄河”。如今,不仅藏原羚、岩羊、狼、狐狸等频繁“亮相”,牧民还多次发现并拍摄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高原旗舰物种雪豹的身影。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介绍,甘肃将在白银、平凉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面积较大区域,实施示范工程开展全面治理;同时在生态区位重要、生态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人居环境以及重要交通干线、河流湖泊沿线区域,加强重要点位治理,通过集中连片示范治理与重要点位重点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全力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恢复土地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尕海保护站站长香毛吉 ( 左二)和同事在保护区内巡护(2023年7月7日摄) 陈斌摄/本刊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城郊的黄河大桥附近的沙化退化草场已经复绿(2023年7月6日摄) 陈斌摄/本刊 减负控排保“健康” 甘肃多措并举持续保持黄河水体健康,在沿黄九省(区)率先制定颁布省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介绍,截至2023年底,黄河流域甘肃段4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2.68%,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8年达到Ⅱ类。 ——源头治理,为母亲河“减负”。黄河干流流经甘肃4市州,其中兰州、白银都是老工业城市。各地从污染治理入手,为母亲河“减负”。 曾经,由于两岸企业直排工业废水,全长38公里的白银市东大沟成为黄河上游最大的重金属污染源。2012年以来,白银市启动东大沟河道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处置重金属重度污染底泥及工业废渣82.7万立方米,固化、稳定化处理轻度污染底泥45.7万立方米,清运河道垃圾,恢复生态植被,生态环境得到好转。 “工程治理极大降低了底泥向水体释放重金属的总量,如汞的降幅达97.8%。相关措施促进了河道周边生态环境恢复,保障了黄河水环境安全。”白银市生态环境局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水清川说。 位于兰州市主城区上游的兰州石化公司停运了黄河北罐区及跨越黄河危险品输送管线,关停了所有地下水、地表水取水工程,并对化工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出水化学需氧量较改造前下降了46.71%。 甘肃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污染防治工作要点》,召开污染防治专责组工作推进会,通报工作进展、研究解决困难问题,部署推动各项任务落实。每月对重点流域水质状况开展现场溯源,定期召开全省水环境形势分析调度会,加大对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为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甘肃建立起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源管理制度,从源头上规范排污行为。目前,甘肃累计核发黄河流域排污许可证3558张,重点管理排污单位1271家,持续推进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沿黄9市州62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已有57座完成提标改造工程,沿黄30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部建设完成。 ——构建网络,实现生态环境动态监管。甘肃在全国率先启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调查,完成4个水系36条重要干支流入河排口排查,排查河道约6000公里,基本摸清了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底数。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生态环境部确定的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地区。当地紧盯“排查、监测、溯源、整治、监管”五大环节,全覆盖开展摸排,精准制定整治方案,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常态化监管下,2021年至2023年黄河干流临夏段出境水质连续三年达到Ⅰ类。 甘肃还积极构建全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103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87个水环境监测断面及2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1402个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和2052个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实现对黄河流域生态的动态监管。 甘肃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与监控数据采集、传输、审核机制,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研判,能更准确地了解当前现状与变化趋势,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协同推动减污、降碳、扩绿等相关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提升数据可靠性,甘肃坚持“保真”“打假”双向发力,严惩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组织对环境质量监测自动站运维质量、基础保障和人为干扰等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全力保障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 ——协同推进,下好跨界整治“一盘棋”。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以全局思维共促母亲河健康,是甘肃省在黄河流域上做的重点文章。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白志红介绍,甘肃加快推进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六个方面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建立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省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拓展到12个市18个县,与四川、宁夏、青海建立黄河流域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周边5省区建立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联测工作机制。 青海是与甘肃建立机制的省区之一。两省山水相连,过
09-09

“我们就是未来”——习近平主席的关怀激励中非青春“同路人”

“面向未来,我提议,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9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郑重宣布。 北京交通大学的肯尼亚留学生阿布里里激动地告诉记者,习近平主席讲话中提出的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让他看到了中非命运与共的美好愿景,也看到了中非青年充满机遇的未来。 “习近平主席给予年轻人的关心和关爱,对中非携手迈向现代化有重要意义。”阿布里里说,“因为我们就是未来。” 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亲切寄语:“我相信,只要中非友好的接力棒能够在青年一代手中不断相传,中非命运共同体就一定会更具生机活力。” 青年是中非关系的希望所在。近年来,中非合作许多重要举措都着眼青年、培养青年、扶助青年。一封封复信向非洲青年传递着温暖寄语,习近平主席的重视和关怀,激励着青年群体为传承中非友好、携手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对未来充满憧憬 阿布里里是中非合作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今年1月,习近平主席复信赴华学习铁路运营管理知识的北京交通大学肯尼亚留学生及校友代表,鼓励他们“继续为中肯和中非友好事业发光发热”。阿布里里就是写信的一员。 2017年建成的蒙内铁路是中肯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和成功典范,是肯尼亚首条现代化铁路,极大改善了当地交通状况。承建方中国路桥公司还与北京交通大学共同开展项目,为肯尼亚培养国家建设所需专业人才。一批肯尼亚青年前往中国学习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阿布里里也在其中。 阿布里里2018年来到北京交通大学学习轨道交通与信号中控专业,本科毕业后回到肯尼亚,在蒙内铁路担任铁路信号工程师。在工作中,他深感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一年后再次回到北京交通大学,攻读物流工程与管理硕士学位。 “在中国学习到的知识和技术,与我在蒙内铁路的工作很契合,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阿布里里说,他想学习更多知识、掌握更加先进的技术,为肯尼亚的经济发展做更大贡献。 非洲大陆上,更多像蒙内铁路一样的中非合作项目正在为非洲年轻人插上梦想的翅膀。 阿布里里说,蒙内铁路项目上,70%左右的员工是年轻人。“我们都为能在这样一个改变历史的项目上工作而自豪。” 在北京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薇姬·万盖奇职业理想是成为土木工程师,为肯尼亚设计更多低碳环保的铁路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宣布的一系列新举措,让她对未来生活越发憧憬:“中国在非洲实施的项目,特别是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将带来大量就业机会。” 研究非洲问题,探寻非洲方案 在北京大学读博的乍得留学生托马·东洛纳·阿达瓦告诉记者,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中的“文明互鉴伙伴行动”让他感到振奋。他相信,中非之间继续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两国青年之间增进交流和思想碰撞,将为中非关系长远发展注入力量,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提供支持。 2021年,阿达瓦等45名北京大学留学生代表给习近平主席写信,讲述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的体会和感悟。他回忆说:“我们每个人都把在中国目睹的发展奇迹写进了信里。” 习近平主席的回信极大鼓舞了这些年轻人。“习主席鼓励我们走出校门,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并把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阿达瓦说。 此后阿达瓦陆续走访了新疆、甘肃、云南等15个省份,细心观察和学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结合自身历史文化在多年探索中形成的,这带给非洲国家宝贵的启示。”阿达瓦说,“我们也应该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阿达瓦将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定为“非洲问题、非洲方案”,并已在乍得、布基纳法索、马里、肯尼亚等国家展开了田野调查。“此次北京峰会上,中非双方共同宣示的这些新政策和新举措,将为中非青年的人生带来新机遇。”他说。 创造“人人都参与其中”的未来 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师雷妤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主席在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演讲中提出的中非“文化丝路”计划、“中非人文交流年”等一系列加强人文交流的举措,让她心潮澎湃。 雷妤曾是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文老师。这所孔子学院由福建农林大学与德班理工大学共建。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南非访问时见证了它的成立。2023年,习近平主席复信该学院50名师生,鼓励他们“努力做传承发展两国友好事业的使者,为促进中非友谊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所孔子学院工作的7年间,中方院长吴林深切感受到非洲青年人对中国语言、文化和国家发展的兴趣日渐浓厚。“他们在学习中更加理解中国人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和创新拼搏的精神,更加明白中国人尊崇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文化理念。”吴林说,“青年已成为中非友谊传承的重要纽带,成为中非互学互鉴的重要载体。” 报道此次峰会的尼日利亚国家电视台记者卢克曼·萨尼感慨道,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带给人面向未来的希望”。 乌干达《新愿景报》记者布巴莱·阿德里安·布瓦尼卡说,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为中非青年发展赋能,将青年人才的成长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创造一个“人人都参与其中”的未来,推动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 “同路人才是真朋友。”在元首外交推动下,中非各领域、各层次的青年交流合作正不断深入推进,中非青年将在现代化征程上更加紧密地携手,合力书写更多“真朋友”的新故事。
09-06

一个关键词读懂中非命运共同体

初秋的北京,迎来中非友好关系史上又一重要时刻。 9月5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这是继2006年北京峰会、201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2018年北京峰会之后,中非合作论坛第四次以峰会形式举办,也是中国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活动。 △2024年9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这是习近平主席同外方领导人共同步入会场。 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宣布中非关系新定位——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 11年来,在习近平主席和非方领导人引领下,中非结伴前行。从“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到“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再到“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现代化是梦想连接现实的必由之路。 在主旨讲话中,“携手”是习近平主席反复提到的一个关键词—— 回顾24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中非关系,习主席强调“中国同非洲兄弟姐妹们本着真实亲诚理念,携手前行”;谈到共逐现代化之梦,习主席提出中非携手推进“六个现代化”;对于未来3年的合作,习主席指出“中方愿同非方开展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 一路并肩奋斗,携手同行,中非友谊历久弥坚。 西方现代化进程曾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深重苦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中国和非洲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相继实现独立和发展,不断纠正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不公。 新时代以来,中国同非洲兄弟姐妹们本着真实亲诚理念,在世界百年变局中肩并肩、手拉手,坚定捍卫彼此正当权益;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强筋骨、壮体魄,累累硕果惠及中非亿万百姓;在大灾大疫面前同甘苦、共拼搏,书写了一个个中非友好的感人故事;始终相互理解、彼此支持,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项目是南非最大可再生能源投资项目之一。 携手,体现在一项项实实在在的行动中—— 马达加斯加的杂交水稻、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农业减贫示范村、南非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越来越多的中国经验、中国技术、中国方案,为非洲国家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推进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新的选择。 △2023年7月25日,莫桑比克马普托省皮科科村学校的孩子们站在装有中国援助的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房屋前。 在非洲大地上,中国援非“万村通”项目覆盖众多村庄;在坦桑尼亚,中非合作的“小豆子、大营养”项目,让当地人爱上营养丰富的“中国味道”,过上更加健康的生活;贝宁的菠萝、肯尼亚的牛油果、卢旺达的干辣椒等非洲特色农产品通过“绿色通道”漂洋过海,丰富着中国百姓的“菜篮子”“果盘子”…… 在9月4日晚举行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欢迎宴会上,习近平主席生动总结:“24年前,中非合作论坛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应运而生。依托这一重要平台,我们携手建起一条条公路、铁路,一座座学校、医院,一片片工业园区、经济特区,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和命运。” 从“十大合作计划”到“八大行动”,从“九项工程”到此次峰会提出的“十大伙伴行动”,中非在携手发展振兴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拓展新空间、取得新进步,也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4年9月4日晚,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欢迎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非方及国际贵宾。 携手,也是此次“中非时间”开启以来,习近平主席一系列密集活动的高频词—— 在会见莫桑比克总统纽西时,习主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展现了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将为中莫携手推进现代化提供新机遇。” 在同塞内加尔总统法耶会谈时,习主席表示:“中方愿同塞方在实现各自现代化道路上携手前行,推动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欢迎宴会上,习主席深情说道:“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非都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未来也必将携手走在现代化进程的前列。”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附近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标识 中非合作论坛会徽上的一双“合抱之手”,象征着中非团结携手,蕴蓄着无尽的能量。 大道众行远,携手启新程。 28亿多中非人民在现代化征程上携手同行,必将以中非现代化助力全球南方现代化,绘就人类发展史上崭新画卷,共同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09-05

中非合作论坛|习近平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尊敬的法耶总统, 尊敬的各位同事和夫人, 各位朋友、各位嘉宾: 晚上好! 很高兴和大家共同迎接新一次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同我的夫人一道,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我曾10次访问非洲,也接待过很多非洲国家领导人访问中国。每次同非洲朋友见面,我都倍感亲切,尤其深切感受到,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基础牢、起点高、前景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光辉典范。 中非命运共同体根植于传统友好。上世纪中叶以来,我们在反帝反殖反霸的斗争中并肩奋斗,在发展振兴、逐梦现代化的道路上携手同行。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非友谊赓续传承、历久弥坚。 中非命运共同体彰显于合作共赢。24年前,中非合作论坛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应运而生。依托这一重要平台,我们携手建起一条条公路、铁路,一座座学校、医院,一片片工业园区、经济特区,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和命运。 中非命运共同体壮大于与时偕行。2021年论坛达喀尔会议以来,我们全力推进落实“九项工程”等会议成果,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守望相助,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通力协作,共同发出全球南方的时代强音。 各位朋友、各位嘉宾! 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现代化是梦想连接现实的必由之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非都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未来也必将携手走在现代化进程的前列。我相信,只要28亿多中非人民同心同向,就一定能在现代化道路上共创辉煌,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现在,我提议: 为中国和非洲各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 为中非人民世代友好, 为这次峰会圆满成功, 为各位嘉宾及家人的健康, 干杯!
09-04

同行者说丨一路同行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追求的共同目标。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以坚定的步伐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中非始终是推进现代化道路上的同行者、好伙伴。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道路上,不同文明交相辉映。 在百花齐放的现代化道路上,不同国家各展所长。 他们,见证了中国在现代化之路上的探索。 赤道几内亚总统 奥比昂:我第一次去中国时,街上自行车很多。但现在,汽车、特别是现代化的汽车要更多,大型建筑拔地而起。 安哥拉总统 洛伦索:以前中国的形象就是在稻田耕作的农民,现在已非此番景象。 刚果(布)总统 萨苏:通过16次中国之行,我看到了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布隆迪总统 恩达伊施米耶:在上海,上次来还没有完工的那些摩天大楼,我发现它们也已经落成了。 刚果(金)总统 齐塞克迪:中国取得的飞跃发展让人叹为观止。 卢旺达总统 卡加梅:这都是大家看到、听到和亲历的,真是令人惊叹。 非洲国家领导人的访华,写满了寻路文章。北京、上海、深圳……他们在车水马龙的中国都市里,构思本国现代化之路的魂;梁家河、下岐村……他们在全面振兴的中国乡村里,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根;一大会址、井冈山、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他们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寻找中国快速发展的本。 布隆迪总统 恩达伊施米耶:我每次来中国都会深入了解中国的发展,希望从中得到启发。 刚果(金)总统 齐塞克迪:我一心想来这里看看,看看中国是怎么做到这些的。我特别想亲自经历、亲身感受。 赞比亚总统 希奇莱马:就是在这个地方产生了那样伟大的愿景。 中非共和国总统 图瓦德拉:我很荣幸能够去中国的这些地方,从中国的发展模式中汲取灵感和力量。 陕西梁家河,中非共和国总统图瓦德拉品尝着当地苹果,倾听中国百姓的心声。 中非共和国总统 图瓦德拉:我感受到习近平主席扎根于人民,始终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服务。这深深地感染了我。 福建下岐村,赞比亚总统希奇莱马在连家船民的脱贫故事中,思索着如何将中国的脱贫经验应用到自己的国家。 赞比亚总统 希奇莱马:赞比亚就是来学习的。虽然不是所有人,但有些外国人以为中国“砰”地一声就发展起来了。不是的!中国经历了艰难困苦。 有路,就有路口。中国始终不屈不挠,在一个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勇敢做出选择,跨越曲折艰辛,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而在中非共同推进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也始终坚定地履行承诺,与非洲国家并肩前行,哪怕面对某些“杂音”。 厄立特里亚总统 伊萨亚斯:把“债务陷阱”归咎于中国,无非是想诋毁中国的成就,或者是想要破坏非洲与中国的团结。 赤道几内亚总统 奥比昂:如果要谈殖民,中国没有殖民过任何非洲国家,殖民我们的正是西方国家。 刚果(布)总统 萨苏:令人吃惊的是,说这种话的人,恰恰是曾在非洲殖民、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义、在非洲支持种族隔离制度的人。 布隆迪总统 恩达伊施米耶:那些曾经殖民他国的国家看到中国变得强大,看到中国希望与非洲国家合作,就用殖民主义者的意识形态和思维定式来衡量中国。 塞拉利昂总统 比奥:我在此代表我的国家来作出回应,我们不是傻子,我们是在自愿基础上建立这样一种双赢关系的。 肯尼亚总统 鲁托:我们赞赏中国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观。 塞舌尔总统 拉姆卡拉旺:患难才能见真情,中国一直都同非洲国家积极互动。 现代化之路没有标准答案。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中国一直坚定支持非洲探索自主发展道路,而实现现代化,也是非洲国家的共同追求。 在这条逐梦路上,中非始终是同行者、好伙伴,无惧杂音、无惧风雨。 阿尔及利亚总统 特本:我们衷心地希望,加强与中国这个大国的合作。 布隆迪总统 恩达伊施米耶:中国的发展速度比我们快,但也愿意与我们一同携手,并肩前行。 科摩罗总统 阿扎利:我们知道中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中国一直在帮助我们,并将继续站在我们这一边,我们也必须尽我们所能支持中国。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前夕,习近平主席在给非洲50国学者的复信中指出:“一个追求和平发展、矢志改革开放的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必将进一步增强世界和平与国际正义的力量,为世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全球南方’ 发展振兴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09-03

习近平会见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

  9月2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   习近平欢迎齐塞克迪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习近平指出,去年5月,我们共同将中刚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们当时达成的诸多共识已经落到实处,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突飞猛进、造福双方,具有战略意义,成为发展中国家携手推进现代化的样板。中国正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刚果(金)也正进入国家发展振兴新阶段,两国是现代化道路上的同行者,要做志同道合的挚友、互利共赢的益友、共谋和平的好友。中方支持刚方维护国家主权、实现自主发展,愿同刚方巩固政治互信,坚定相互支持,谋求共同发展,深化农业、矿产品加工、职业培训等领域合作,继续帮助刚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9月2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   习近平强调,中非双方将在这次峰会上确定中非关系新定位,宣布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共同擘画中非关系发展新蓝图。中方愿同刚方把握历史机遇,强化战略互信,深化互利合作,携手推进中非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在世界大变局中谋和平、求发展。   9月2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   齐塞克迪表示,刚中双方情如兄弟,友谊牢固真挚,双边合作基于平等尊重和高度互信,实现了互利共赢。刚方钦佩习近平主席的卓越领导力,希望学习借鉴中国成功经验,将中国作为最优先合作伙伴,不断深化友谊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感谢中方支持刚果(金)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刚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非合作论坛为非洲国家实现发展梦想提供了重要机遇,相信这次峰会必将取得圆满成功,为非洲国家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   峰会期间,中刚双方将签署共同发展经济伙伴关系、人力资源开发、海关能力建设、新闻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   王毅参加会见。
上一页
1
2
...
69

联系我们

全国服务热线: 15638656719
联系我们
  •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版权所有 © 2021 中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1018037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      本网站已经支持IPv6

版权所有 © 2021 中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1018037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
本网站已经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