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12-06

活力和创新是最为关键的推动力

国际专家读懂中国高质量发展:活力和创新是最为关键的推动力 2024-12-05 12:01·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5日电(记者 陈天浩 上官云)近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逐步展现出其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12月2日至4日,2024“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行。与会各国专家学者表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揭示了中国经济的内在动力,也彰显了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 中国经济走在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上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在演讲中提到,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经济转型,面临着从传统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驱动型经济向更加注重国内需求、服务创新和知识型经济转型的挑战。这一转型的核心目标,正是实现高质量发展。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现场发言。 中新网记者 陈天浩 摄 高质量发展不仅仅关注经济总量的增长,更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效益的提升。中国通过加速数字化与绿色转型,推动经济向更具创新性、更具可持续性和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在接受中新网专访时,德国著名投资家、德国荣根财团总裁彼得·荣根(Peter Jungen)还就全球化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发表了看法。他提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飞速发展令人瞩目。回顾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通过积极融入全球市场,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不仅让自身受益于国际市场,还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荣根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活力,推动了社会的整体进步。 他还补充道,尽管中国在全球化竞争中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挑战,但其独特的现代化路径使得中国能够继续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持续创新,并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荣根总结道,当前中国提倡的高质量发展理念,正是通过创新、绿色转型、提升生产力等手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增长。 德国荣根财团总裁彼得·荣根(Peter Jungen)。 中新网记者 陈天浩 摄 中国经济接入创新新引擎 此外,斯蒂格利茨还指出,中国的经济转型过程中,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正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半导体、5G通信和绿色能源等领域的科技突破,提升全球竞争力。这种以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方式,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升级,也为全球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增长机会。 在中国,创新并不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扩展到产业和服务领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知识型经济发展。斯蒂格利茨认为,这一转型不仅为中国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球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引领作用,日益成为全球竞争格局中的重要变量。 荣根进一步指出,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创新是最为关键的推动力。这种活力不仅体现在工业和技术创新领域,还体现在能够增进社会福祉和改善民生。 中国成为绿色转型典范 中国的绿色转型同样得到了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斯蒂格利茨强调,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碳达峰和碳中和——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还为全球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技术支持。中国在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和绿色产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突破,正是高质量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 美中合作基金会执行主席约翰·米勒-怀特(John Milligan Whyte)则在接受中新网专访时提到,中国通过高效的政府治理推动了这一转型。他认为,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的经济成就,尤其是在社会和环境领域的进步,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不仅成功地让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美元,还通过可持续的政策导向,改善了亿万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美中合作基金会执行主席约翰·米勒-怀特(John Milligan Whyte)接受中新网专访。 中新网记者 陈天浩 摄 中国携手全球共同发展 清华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在谈到中国的全球战略时,强调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独特性。他指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与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路径截然不同,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方面。与西方国家通过殖民主义剥夺资源不同,中国致力于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援助,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清华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 中新网记者 陈天浩 摄 马丁·雅克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阐述了中国不仅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全球发展的不平衡提供了更加公平的解决方案。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其全球视野,也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马丁·雅克认为,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不仅关注自身发展,更注重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享现代化经验,这一开放的姿态使得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吸引力。
12-05

人民至上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路风雨一路歌,“人民”二字始终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人民”是非凡成就的逻辑起点,也是历史变革的价值旨归。 对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怀有深厚感情,他以“人民创造历史”回答历史动力问题,以“一切为了人民”回答价值追求问题,以“一切依靠人民”回答力量源泉问题。   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人民大会堂庄严矗立。 当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3万多名建设者参与施工,30余万人次参加义务劳动,10个多月就完成了整个工程。人民的殿堂,见证把命运“操在自己手里”的人民力量。 从空中俯瞰人民大会堂,“山”字形的建筑平面壮观巍峨。江山,自古就是政权的形象表达,而今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年前,刚刚当选新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郑重宣告,为新时代“赶考答卷”起笔。   2022年10月23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采访中共二十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 10年后,也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发出“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的豪迈誓言。 今年盛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这里举行,郑重表决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万余字的文件,300多项改革举措,字句间饱含人民情怀、关系人民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态度鲜明:“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 岁月奔涌,山河见证。 “过去我到农村,看到这样那样让人揪心的事儿,心里很是不安、难过。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农村,面貌完全改变了,吃的穿的用的都不一样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温饱问题彻底解决了。” 今年6月在青海西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总书记旁听了一堂主题为“新时代、新家乡”的思政课。来自果洛州班玛县的高中生尼东拉毛在课上展示了她画笔下的家乡新面貌,“从骑马放牧,到后来骑摩托车放牧,再到现在有的人家用上了无人机放牧,我的家乡更现代化了”。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尼东拉毛在主题思政课上展示表现现代化家乡的作品。 在福建东山澳角村,民宿鳞次栉比,渔船桅樯林立,总书记在村里步行察看。他对乡亲们说:“你们村我23年前来过,至今记忆深刻。这次来看到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很是欣慰、很有感慨。” 在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一群游客争相和总书记打招呼。听闻一位来自西安的游客“到这里只要一个半小时”,总书记不由感慨:“过去交通难,现在五湖四海都在咫尺之间。”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马凯硕曾这样感慨:“中国取得的最突出成就是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回望百余年前,在四万万人“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的愤懑与呼号中,中国先进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把人民作为“本”和“源”,扛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任。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18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表达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资本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代表作。在梁家河插队时,习近平就已通读过三遍,记了很多本笔记。《为人民服务》短短数百字,习近平也看了很多遍。 思想的波涛,卷起实践的巨澜。 谋划长远时,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治国理政全过程,实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一个也不能少”; 灾害发生时,果断决策,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个都不放弃”; 推进改革时,把群众意见视为“一把最好的尺子”,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在他心中都是大事。 一次次理论创新,一声声宣示共产党是“人民的党”“老百姓的党”,为民初心,始终不渝。 “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的经济发展才是好的发展!”一位阿根廷学者称赞道,习近平主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21世纪全球发展提供了新范式,为实现全球范围内更均衡、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的发展描绘了蓝图。 把历史的时间轴拉长,华夏历史,治乱兴衰、风雨沧桑,“民惟邦本”的思想更加深邃绵长。 2013年,在一场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借用古训阐明民本思想的中华文化底蕴:“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们在贞观年间总结隋炀帝亡国的教训时说,治理国家‘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在福建南平武夷山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 2021年春天,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朱熹园。 总书记一路往里走,到最里面一间屋舍,看到墙上印有800多年前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他驻足凝视良久。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的一次集体学习时,他就曾引用过朱熹这句话,用以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 新故相因,道理相承。 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阐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表明重大工作和重大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 以“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展现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公平共享,增进更多民众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 沉甸甸的承诺,是民本思想的历史回响,与时代的脉搏共振共鸣。   “以人民为中心”,是宏大的、长远的,也是具体的、细微的。 今年5月一次开门问策,当有学者提到“接下来的这轮改革,力争让更多群体有更强的获得感”,总书记表示赞许,他说“这句话正是点睛之笔”。 一个多月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列出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计划到2029年新中国成立80周年时完成。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字里行间,力透纸背的是“人民”二字。 “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百姓“小事”,浓缩着“国之大者”,紧紧连着领袖和百姓的心。 20年前,习近平就曾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发表短论《心无百姓莫为“官”》。他在文章里写道:“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   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在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考察时,同菜农亲切交流。 几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知行合一,“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一个个“民生无小事”的故事里,蕴藏着治国理政的大小辩证法。 基层一线是总书记去得最多的地方。有时,他会临时下车,看看路边小餐馆生意好不好,同在岗的“快递小哥”聊聊天。到群众家中,他常会问一问,还有什么困难。他把父老乡亲的话“都记在心里”。 今年11月初的湖北考察,总书记来到江汉平原上的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举目远眺,十里蔬菜长廊满目青翠、生机勃勃。沿着田埂走进菜地深处,和正在劳作的菜农叶祥松聊起收入,总书记语重心长道:“不能忘了农民这一头,要让农民得到实惠。” 临走时,总书记微笑着探身向前,伸出手来。老叶迈前一步,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这一握,饱含着人民的信任,也承载着民生的温度。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 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赢历时8年的脱贫攻坚战;着力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针对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引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份份改革方案,一项项制度安排,回应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 前些日子到访拉美,总书记谈起曾经“立志要办成的一件大事”,与外国领导人分享“已经实现8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中国经验。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名誉主席斯蒂芬·佩里说,习近平是一个始终把中国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的人。 今年10月在福建东山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谷文昌纪念馆。 “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就经常和大家讲谷文昌的故事,并号召大家学习谷文昌的精神。‘先祭谷公,后拜祖宗’,这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敬仰。人民心里有一本账,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离开“人民”这一核心价值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永远无法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70年前,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同经过普选产生的1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一道,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翻开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行字,庄重醒目。 人民当家作主,“这在几千年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总书记的讲述,简洁字句中,浓缩了多少历史风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二千多年间,发生了多少朝代更替,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社会观念始终没有改变,君主专制制度始终没有改变。” 春秋代序。只有中国共产党真正带领人民成为江山的主人。 2021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大步走进北京西城区中南海选区怀仁堂投票站,郑重投下自己的一票。他此刻的身份,是一位参加区人大代表选举投票的普通选民。   2021年11月5日,习近平在北京市西城区中南海选区怀仁堂投票站参加区人大代表选举投票。 和他一起参加这次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的,还有亿万选民。一人一票,以直接选举方式产生了262万多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 “解放前,哪有我们穷人说话的份儿。共产党让我们百姓真正当家成了主人。”参加过十八次人大换届选举投票的百岁老人李朝兰感慨万分。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 读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关系,总书记的话直抵人心。 几年前,在江西井冈山,有村民拉着他的手说:“感谢您来看我们,您可是国家的当家人啊。”总书记接过话茬道:“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帮你们跑事的。” 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以人民为名的殿堂见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故事。 在这里,面对来自不同大洲,寻求中国治理经验的各国议长,习近平毫无保留:“中国治理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今年9月,总书记一周内两次出席庆祝大会。不论是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还是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他都分享了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思考。他说,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在这里,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宣言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高票通过。 绝大部分国家都有民法,但有民法典的并不多。人们记得,民法典草案先后10次公开征求意见,征集到各方面意见100余万条。而民法典刚刚诞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以“切实实施民法典”为主题举行了集体学习。 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常常在这里倾听代表委员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倾听奔涌在中国大地上的往昔和憧憬。 一年前,临大高速公路全线开通运行。为这条路起笔的,就是一次意味深长的互动。 “我们缺乏一条连接外部的高速公路”,2019年全国两会上,来自甘肃的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基层诉求。总书记在现场指出,“各部委同志都在,要积极吸收采纳代表建议”。当年,这条当地人民日思夜想的路便开工建设。 “他跟我们基层代表讲话时,语气在句末总是上扬,带着商量的口吻,‘是不是这样?’‘这样好不好?’”这是和总
12-04

习近平同柬埔寨人民党主席、参议院主席洪森会谈

  12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同柬埔寨人民党主席、参议院主席洪森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记者马卓言)12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同柬埔寨人民党主席、参议院主席洪森举行会谈。   12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同柬埔寨人民党主席、参议院主席洪森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习近平表示,中柬铁杆友谊成色十足,完全符合两国人民共同利益。中方始终将柬埔寨作为周边外交重点方向,愿同柬方携手打造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新时代中柬命运共同体。双方一要坚定相互支持,巩固铁杆友谊。中方将坚定支持柬埔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二要深化交流互鉴,共谋发展振兴。中国共产党愿同柬埔寨人民党加强战略沟通和干部培训合作,助力柬埔寨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三要把握合作机遇,开拓共赢新局。中方愿同柬方以落实新版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为主线,不断充实“钻石六边”合作架构,制定“工业发展走廊”和“鱼米走廊”合作规划,推动重点合作项目落地见效,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柬埔寨“五角战略”高质量对接。 习近平指出,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考验着各国的应对和选择。中柬两国都致力于做世界的和平力量、发展力量、进步力量。中方将继续支持柬埔寨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壮大“全球南方”力量,支持东盟坚持战略自主,维护中心地位,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将冷战思维引入本地区,坚定不移推动东盟一体化和共同体建设。中方愿同柬方坚定道不改、志不变的决心,增强底线思维,加强协作和配合,共同应对各种风险。 洪森表示,柬中友谊由双方老一辈领导人共同确立,经受了历史和时间考验,柬中命运共同体符合双方共同利益。柬方感谢中方长期以来为柬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宝贵支持和帮助,中国是柬最信任的朋友。对华友好是柬人民党坚定政治共识,不会因柬领导层代际交接发生任何变化。柬方将继续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中方维护核心利益,愿同中方全面加强党际交往,深化政治互信,促进各领域务实合作,密切青年、人文交流,更好造福两国人民。柬方愿同中方加强国际地区事务协调配合。 蔡奇、王毅参加会谈。
12-03

习近平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定战略自信 勇于担当作为 全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日在北京出席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坚定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担当作为,开创共建“一带一路”更加光明的未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出席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北京市委书记尹力、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望明、义新欧贸易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旭斌、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先后发言,结合实际介绍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自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共建“一带一路”始终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国际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增进同共建国家友谊、促进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习近平强调,近年来,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在此背景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有效克服地缘冲突影响,正确处理增强共建国家获得感和坚持于我有利的关系,切实保障我国海外利益安全。   习近平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指导原则,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指引,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科学布局和动态优化相结合、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相结合,统筹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统筹巩固传统领域合作和稳步拓展新兴领域合作,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不断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赢发展新空间。   习近平强调,要重点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建设,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统筹管理机制,完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调推进机制,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机制,完善新兴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完善投融资多元化保障机制,完善风险防控内外协同机制,完善海外利益保障机制,完善高水平国际传播机制,完善廉洁丝绸之路合作机制,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勇于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丁薛祥主持会议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充分肯定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重大成就,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总书记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论述精辟、内涵丰富,为下一个金色十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引了前进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不断强化战略思维、安全意识、系统观念、国际视野,以推进体系化机制化为重点,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务实措施,深化对外合作,着力培育一批叫得响、有分量的合作品牌,形成更多示范性、引领性的重大成果,共同开创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建“一带一路”共赢发展新空间。   王毅、何立峰、吴政隆出席座谈会。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有关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代表等参加座谈会。
12-02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20年来,工程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这一工程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刻阐述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再次明确了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任务要求,强调要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围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根本任务、重点工作,为全党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供了思想指引。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面对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当代中国深刻变革,工程参与者要立足新实践、承担新使命,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两个结合”,始终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任务,着力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及时精准解读,持续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广大工程参与者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纲举目张、上下贯通的合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这一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要创新表达方式,把握好网络化、信息化最新技术成果,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广大群众想听、愿听、听得进去。 思想理论之光照亮中国式现代化奋进之路。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广大工作人员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潜心研究、扎实工作,坚持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上下功夫,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广泛播撒在中国大地上,将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伟力转化为全体人民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11-29

“中国不追求一枝独秀,更希望百花齐放”

在习近平主席不久前的拉美之行中,有两本书受到广泛关注—— 一本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智利总统博里奇在见到习近平主席时,特地把他在圣地亚哥国际书展上收到的西班牙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带到会场,并请习近平主席在扉页上签名。 另一本是《摆脱贫困》。在习近平主席访问巴西前夕,该书葡萄牙文版在巴西出版。 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发展”。中国的脱贫故事,是全球发展故事中最壮美的篇章之一。中国的发展成就,让渴望摆脱贫困的“全球南方”收获信心和希望。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巴西里约热内卢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讲话。 “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支持非洲发展”“支持减贫和粮食安全国际合作”……习近平主席提出一系列中国倡议、中国方案,深刻回答人类和平与发展最紧要的问题,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为全球发展指引方向,为不确定的世界带来可贵的确定性。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这一朴素深刻的道理同样可以解答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难题。 当前,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南北差距、摆脱发展困境是国际社会面临的突出挑战。在“全球南方”的问题清单中,贫困长期排在前头。至今,全球约有7.33亿人面临饥饿。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里约热内卢峰会,第一阶段的议题即是“抗击饥饿与贫困”。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娓娓道来,讲述自己从主政地方到中央,始终致力于减贫事业的故事。“中国脱贫历程表明,本着滴水穿石、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性、恒心和奋斗精神,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弱鸟是可以先飞、高飞的。中国可以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成功。这是中国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世界意义。” 中国不仅发展自己,也积极拥抱世界,担当大国责任。 △第七届进博会按年计意向成交额超八百亿美元。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鲜明提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 2021年9月21日,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以凝聚发展共识,推进共同发展,助力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一重要倡议成为新时代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发展领域的重要实践。 2022年6月,习近平主席主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进一步提出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推出中方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32项举措。 △2024年2月,巴西阿波迪,中巴农业机械化合作示范项目启动仪式举行。第一批来自中国7家农机企业共31台(件)设备正式交付给巴西农村劳动者组织。 从2016年G20杭州峰会首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到此次里约热内卢峰会宣布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中国坚定不移发展自己,锲而不舍引领“全球南方”发展。 中国始终是发展中国家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也是支持全球发展事业的行动派和实干家。 “开港!”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14日晚,秘鲁利马,习近平主席同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以视频方式共同出席钱凯港开港仪式。 钱凯港的辐射范围不仅是中国和拉美。太平洋西岸的日本、韩国,可以通过上海,共用这条横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陆海新通道”。东岸的美国,同样可以借助这一新航道到亚洲。 这座南美航运新门户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蓬勃发展的新例证。 △秘鲁钱凯港航拍图 2013年,习近平主席开创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提供了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10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从位于中老边境的老挝磨丁站出发,乘中老铁路列车向南约2小时,就能抵达老挝旅游胜地万荣。开通近3年来,中老铁路带动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磨丁经济特区等经济园区发展,逐渐形成“一条线”带动“一大片”的发展效应。 在斐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菌草为许多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的农民带去希望,为农村和偏远地区提供了新的食品和营养来源。 ………… 一座座“合作港”、一条条“友谊路”、一株株“幸福草”,跨越的不仅是山海之远,更是发展阻隔;畅通的不仅是贸易往来,更是经济血脉。 △截至2024年7月5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累计开行满1000列,极大地便利了沿线民众出行。 习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在习近平主席引领下,中国始终奉行“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的发展之“道”,铺就一条合作共赢的阳光大道,推动各国人民共享发展。 G20+1!非盟加入! 金砖+5!沙特、埃及、阿联酋、伊朗、埃塞俄比亚加入! 去年9月,非洲联盟成为G20的正式成员。中国是第一个明确表态支持非盟加入G20的国家,并支持非盟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年10月在俄罗斯喀山举行的金砖峰会,是金砖历史性扩员后的首次领导人会晤。“扩员是金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国际格局演变的标志性事件。”习近平主席从金砖发展和世界变局两个维度深刻阐述金砖扩员的非凡意义。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24日,俄罗斯喀山,习近平主席出席“金砖+”领导人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汇聚“全球南方”磅礴力量 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 推动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是中国多年的努力。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习近平主席创造性提出“金砖+”合作理念,首次将金砖合作伙伴对象扩大至全球范围。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但全球治理体系明显滞后于国际力量对比新变化。 愈是艰难动荡,愈显责任担当。 “以各种名目阻碍经济合作,执意将相互依存的世界割裂开来,是开历史倒车”“不能走少数国家独占霸权的老路”“要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多释放正面效应”“要走以人为本、发展更加平衡、机会更加均等的经济全球化之路,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发展成果”……一项项登高望远、胸怀天下的理念主张,凝聚起和平与发展的正能量,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注入希望之光。 “习近平主席为人民谋福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倡导和平而非战争、合作而非对抗、创造而非破坏,为世界作出了榜样。”巴西总统卢拉的一席话,表达了对习近平主席的钦佩之情,也折射出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理念的高度认同。 △ 202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期间,里约热内卢街头热情的欢迎人群。 回望征途千山远,翘首前路万木春。 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习近平主席在人类发展的宏大坐标系思考中国发展,将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引领新时代的中国携手世界,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11-28

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启迪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6日发布智库报告《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的“绿色密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实践与世界贡献》,深入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世界贡献。   这是智库报告《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的“绿色密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实践与世界贡献》的封面(2024年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报告认为,新时代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这一重要思想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贯通,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回应世界对十字路口新路标的期待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2024年6月9日,在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内天台山的大熊猫第二阶段野化培训场内,母熊猫“辉辉”准备吃投喂的竹笋和胡萝卜。新华社发(牟仕杰 摄) 伴随数百年工业化进程,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世界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是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还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成为摆在全世界面前的时代之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报告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历史特点,是在世情国情社情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作出的科学解答。   这是2023年7月6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拍摄的阿万仓湿地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报告认为,这一重大思想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关系,涵盖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历史依据、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宗旨要求、战略路径、系统观念、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全球倡议等基本问题,其主要方面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开放包容的思想体系,随着实践深化不断丰富完善。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四个重大转变”和“五个重大关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说,“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与“十个坚持”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进一步概括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是创新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崭新篇章。   2024年8月8日,健身爱好者在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畔的新安绿道上跑步。新华社发(宁文武 摄) 报告还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历史、立足当下、面向全球、着眼未来,倡议文明互鉴、和谐共生、以人为本、绿色繁荣、系统治理、务实合作,系统阐释和科学谋划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总体思路、重大原则,凝结了对发展人类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世界的睿智思考和深刻洞见。   以科学思想指引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这是2024年9月12日在新疆哈密市伊吾县淖毛湖镇拍摄的国家光热示范项目——熔盐塔式50兆瓦光热发电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科学理论引领前进方向。报告从绿色低碳转型的中国行动、环境污染防治的中国决心、生态保护修复的中国奇迹、倡导绿色生活的中国风尚等多方面,生动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绿色低碳转型的中国行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以强化区域协作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区域重大战略的提升引领作用,着力打造绿色发展的第一梯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水平整体提升;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2012年至2023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2024年8月12日,游客在景山上拍摄北京国贸附近建筑群。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环境污染防治的中国决心。曾经,中国北方秋冬季雾霾频发、部分河湖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将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打响了史无前例、规模巨大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形成了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方法经验,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经过持续攻坚,2023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共203个,占比达到约六成。蓝天白云成为常态,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2024年5月30日,治沙工人在宁夏中卫市境内的腾格里沙漠铺设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生态保护修复的中国奇迹。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三北”防护林工程像一道绿色万里长城阻挡着风沙的侵袭,守卫着我国北方辽阔的疆土。 “多年来,中国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表示,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科学治沙,“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新时代以来,中国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逐步实现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由工程措施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由依靠财政向多元化投入的转变,从山顶到海洋、从高原到平原、从国家到地方的生态保护修复“大蓝图”基本形成。   2024年4月10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飞英街道新华府小区,居民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倡导绿色生活的中国风尚。从自觉光盘行动到全民义务植树,从主动垃圾分类到拒绝“白色污染”,从拥抱新能源汽车到掀起跑步骑行热潮……中国积极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推动全民持续提升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2024年6月22日,观众在天津举行的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长安汽车展台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2024年5月27日,藏羚羊在可可西里五道梁地区通过青藏公路,往来车辆听从工作人员现场指挥,避让迁徙动物。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报告指出,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倡议国际社会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绿色发展繁荣、热爱自然情怀、科学治理精神、携手合作应对,体现了大国领袖的世界担当,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 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说:“非常感谢中国给世界提供了‘生态文明’概念,并以此来命名我们所希望的共同未来。” 中国不仅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理念逐渐走向世界,也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实现了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2024年8月13日,工作人员从山东港口烟台港蓬莱港公司码头堆放的风电设备旁经过。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中国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向全球市场提供了60%的风电设备、70%的光伏组件设备,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与超过40个国家的170多个合作伙伴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中国是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中国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一揽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与俄罗斯、蒙古国、老挝、越南等国家合作,建立跨境自然保护地和生态廊道。 在全球生态系统保护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环境治理,重点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引领各国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报告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东方大地带来一场变革性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就并惠及全球。新征程上,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智慧、中国担当、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推动世界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必将为保护地球家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1-27

习近平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

11月2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曹嘉玥、冯歆然)11月2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 习近平积极评价李显龙担任新加坡总理期间带领新加坡取得显著成就,并长期关心和支持中新合作。习近平指出,去年我们共同确立了中新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为两国关系发展明确了战略方向。明年是中新建交35周年,双方要密切高层往来,进一步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各领域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地区和平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指出,今年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30年间,苏州工业园区从“池塘洼地”变成“创新之城”,树立了两国合作的生动样板,也是新加坡深度参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中国坚持走符合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开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将始终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有信心保持经济长期向好,实现高质量发展。欢迎新方继续做对华合作的先行者,用好中新双边合作机制会议平台,高水平运营好重大合作项目,把握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机遇,续写新时代中新合作新篇章。 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风险和挑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坚持团结合作、开放包容才是人间正道。中方愿同新方一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抵制集团对立、分裂对抗,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11月2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李显龙表示,去年3月我成功访华,同习近平主席共同宣布将新中关系定位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两国关系进一步加强,双边合作机制会议顺利召开,产生很多务实成果。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年来,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城镇,成为新中高质量合作的成功实践和金字招牌,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不断改革开放的姿态。中国已经找到了成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新方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中国将保持发展繁荣,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新方将继续致力于深化同中国的合作,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各国应该秉持长远眼光,坚持多边主义,致力于团结合作,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更好造福人民。 双方还就中美关系、地区形势等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交换了意见。 王毅参加会见。
上一页
1
2
...
48

联系我们

全国服务热线: 15638656719
联系我们
  •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版权所有 © 2021 中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1018037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      本网站已经支持IPv6

版权所有 © 2021 中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1018037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
本网站已经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