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04-25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新华社重庆4月24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要对标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和党中央赋予的使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在发挥“三个作用”上展现更大作为,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4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和市长胡衡华陪同下,深入物流园区、城市社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等进行考察调研。 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运营调度中心考察。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22日下午,习近平首先考察了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他来到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运营调度中心,听取新通道建设情况汇报。习近平强调,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对于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各有关方面要齐心协力,把这一标志性项目建设好、运营好,带动西部和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物流园区要积极运用先进技术,不断创新联运模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在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同货车司机、列车司机、装卸工人、场站管理人员等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同货车司机、列车司机、装卸工人、场站管理人员等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同货车司机、列车司机、装卸工人、场站管理人员等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考察。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同货车司机、列车司机、装卸工人、场站管理人员等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同货车司机、列车司机、装卸工人、场站管理人员等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随后,习近平来到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听取货物集散、运输路径、运营成本和效益等介绍,同货车司机、列车司机、装卸工人、场站管理人员等亲切交流,询问他们的工作强度、劳动保护、节假日休息和收入情况。习近平说,大家在物流一线,也是在对外开放一线,通过你们的辛勤劳动,很多商品跨越山海、走向世界,你们的工作很有意义。推动西部大开放、促进西部大开发,物流很重要,大家要继续努力,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作出新的贡献。 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参观重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成果展示。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习近平还听取了重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情况汇报,参观了重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成果展示。习近平表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支柱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重庆的制造业有自身的结构特点、有相应的优势,希望重庆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扬优势、补短板,抓当前、谋未来,坚定不移、久久为功,奋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考察时,同正在社区食堂就餐的群众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是一个老小区,2022年初启动更新改造项目并纳入全国有关试点。习近平来到这里,察看小区改造和便民服务情况,听取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基层减负情况介绍。他还走进社区食堂,同正在就餐的群众亲切交流,鼓励社区食堂实现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指出,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又要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要总结推广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更好惠及广大社区居民。城市治理的很多工作要靠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和社区这个平台去落实,要厘清城市社区职责事项,继续推动资源下沉、完善服务设施,强化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 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考察时,同社区居民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考察时,同社区居民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离开时,社区居民纷纷围拢过来欢送总书记。习近平对大家说,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能为解决民生问题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每年办一些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这是23日上午,习近平在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这是23日上午,习近平在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3日上午,习近平考察了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听取当地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等情况汇报,观看系统应用演示。习近平指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强化数字赋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要科学规划建设大数据平台和网络系统,强化联合指挥和各方协同,切实提高执行力。城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首要的是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预案、精准管控、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各类事态,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希望你们不断探索,积累新的经验。 24日上午,习近平听取了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对重庆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 习近平指出,重庆制造业基础较好,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习近平强调,重庆要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一手抓深化国企改革、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一手抓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习近平指出,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习近平强调,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以县(区)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引导、依法规范城市工商资本和科技、人才下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抓牢抓实粮食生产,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建设,聚焦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重点实事,抓一件成一件,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习近平指出,要毫不放松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增强政治能力、提高工作水平,真抓实干、积极进取、担当作为。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创造良好条件。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一以贯之反对和惩治腐败,不断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陪同考察。 李干杰、何立峰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04-24

习近平的读书之道

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文章和讲话中谈到读书学习的感悟和重要性。如何高效阅读?网络阅读要注意什么?理论学习要把握哪些关键点?一起学习↓              
04-23

守护蓝色星球 习近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需要全世界共同珍爱和呵护。今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保护这颗蓝色星球、共同建设绿色家园,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共同的责任。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世界携手共建清洁美丽地球家园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智慧点亮前行之路 时针拨回2021年的世界地球日,这一天,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用“六个坚持”全面系统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2021年4月22日晚,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地球当前面临的三个全球性危机。 这些年来,习近平多次站在统筹“长远”与“当下”的全局视角,倡导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2015年,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习近平呼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深刻、全面、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2022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中,习近平提出了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四点主张”。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生态环境领域延展开来,为人类文明永续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方案。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植于古老中华文明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共同守护地球家园必行之路。 中国实践贡献治理之策 “40多年前,我在中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庄劳动生活多年,当时那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曾因过度开发而受到严重破坏,老百姓生活也陷于贫困。我从那时起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 从这封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学生代表回信中可以看出,习近平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早早就根植于心,并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   2020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调研。这是习近平在位于商洛市柞水县的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循足迹——在陕西亲自“验收”秦岭生态保护、在云南洱海留下“立此存照”的约定、在青海叮嘱要保护好“中华水塔”、在内蒙古部署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习近平考察调研的足迹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贯穿始终。 作部署——习近平反复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持续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看实践——中国生态文明实践成绩,获得越来越多的世界赞誉。“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沙地变林海、江河变清流,世界见证一个个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目前,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2012年至2021年,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一幅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中国式现代化图景正在中华大地徐徐铺展。 中国以自身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可行、可复制的借鉴。 中国方案共担全球挑战 共走绿色发展之路,中国既是倡导者也是行动派。 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助力“绿色能源”——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目前,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网络,成为全球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最多的国家,同时尽己所能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启动10个低碳示范区,实施了200多个应对气候变化的援外项目。 推动“绿色合作”—— 中国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2017-2022)》,与3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签署环保合作协议。 从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到推动建立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始终积极开展绿色双多边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中国步履铿锵。
04-22

和谐共生丨长江、黄河流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

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黄河的生态保护,多次谆谆告诫:“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长江、黄河流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等等。在第55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大象新闻与您一起,感受总书记对母亲河的深厚情怀。                  
04-19

领航掌舵谋全局 思想引领向复兴

这是一次触及思想、触及灵魂的大学习——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宏阔的战略眼光、坚定的理论自觉、强烈的历史担当,作出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这是一次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大洗礼——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全党着力解决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毫不动摇地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这是一次再启新程、再创伟业的大动员—— 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号召: “我们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高瞻远瞩  统筹谋划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历史主动,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吹响新征程上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奋进号角 位于广西南宁市的蟠龙社区,汉、壮、瑶、苗、侗等各族群众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如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互嵌互融、亲如一家。 2023年12月14日,正在广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蟠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同现场工作人员亲切交流,了解主题教育开展情况,对当地坚持党建引领聚合力、服务为本促发展的做法表示肯定。 “第二批主题教育处于尾声,要善始善终”。在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 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2023年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于这次主题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思虑深远。早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总书记就专门听取党内集中教育有关情况汇报,提出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强调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这一思想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明确,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强化理论学习和运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2023年4月3日,这场理论大学习、思想大武装拉开大幕。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作出深刻阐述,并对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全党全国人民奋进新征程、夺取新胜利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发展需要,引领推动全党深入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继续为写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扎深理论之根、铸牢信仰之魂。 回溯过往,这是百年大党创造历史、成就辉煌的制胜密码—— “思想统一是政治统一、行动统一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在于坚持不懈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进党员干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从延安整风运动的思想洗礼,到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带来的思想大解放,再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一部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以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断增进党内团结、凝聚全党意志的历史。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理论武装,每逢重大历史关头,都要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全党思想,每次党内集中教育也都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并贯穿始终,为全党团结统一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学深悟透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共同把党锻造成一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坚硬钢铁”。 展望前路,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2023年3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经了10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这一历程,我们也推动全党学习了10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理论武装的任务仍然艰巨。”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 置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须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方能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叩问自身,这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保证—— 一个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5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始终勇立时代潮头、赢得人民衷心拥护? “既注重解决好出现的新问题,又注重解决好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着眼党的长期执政,习近平总书记谋深虑远。 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 从思想根源上着力,让全体党员不断接受政治体检,打扫政治灰尘,纠正行为偏差,使中国共产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运筹帷幄,谋定而动。 分别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意见》,对全党分两批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作出周密部署; 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调查研究12个方面重点内容和6个方法步骤,指导全党开展真调研、深调研; 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开展干部队伍教育整顿的工作方案》,明确教育整顿的工作原则、目标任务、方法措施等; ………… 习近平总书记把方向、谋长远、布全局,引领推动全党向着党中央确定的目标矢志前行。 见本而知末,执一而应万。 锚定“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聚焦“凝心铸魂筑牢根本、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廉洁奉公树立新风”具体目标,紧扣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重要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秉纲执要,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统筹谋划、精心组织,这件“事关全局的大事”一经启动,就在全党上下迅速展开、有力推进。 示范引领  精准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为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2023年4月,主题教育启动后一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改革开放前沿广东考察。 以调研开局开路。四天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自西向东穿越粤西大地,从琼州海峡之畔到珠江之滨,把脉问诊、解剖麻雀,以一次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为全党作出表率,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用好“传家宝”、做足“基本功”。 岁末隆冬,北京中南海。 中央政治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的对照检查发言一一点评、逐一提出要求,强调这次主题教育“主题主线突出,目标任务明确,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了明显成效”,要求“中央政治局要带头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自身建设,在全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近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抓好主题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每逢重要会议都予以突出强调,每去地方考察都提出重要要求,每遇重要问题都专门作出指示批示,推动全党将主题教育不断引向深入。 ——紧扣首位任务,主题明确、主线突出。 “学思想”,是主题教育的首位要求。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定纲指向: 原原本本学,“既要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这些主要内容,又要整体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做到融会贯通”;联系实际学,“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切实做到“三个紧密结合”和“三个深刻把握”;突出重点学,“坚持干什么就重点学什么、缺什么就重点补什么,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以“学思想”打头,习近平总书记引领全党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明确要求领导干部“上讲台、讲党课,以身作则、以讲促学”。 常学常新、常悟常进。 在广东,强调“以学铸魂”:就是要做好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对党忠诚,站稳人民立场。 在陕西,强调“以学增智”:就是要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要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在内蒙古,强调“以学正风”: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学查改相贯通,对标党风要求找差距、对表党性要求查根源、对照党纪要求明举措。要大兴务实之风,弘扬清廉之风,养成俭朴之风。 在江苏,强调“以学促干”: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出什么效果”等重大问题,推动党员干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 ——注重方式方法,衔接融合、分类施策。 “这次主题教育不划阶段、不分环节,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主题教育启动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明确要求。 2023年9月,适逢主题教育第一批收尾、第二批展开之际,正在黑龙江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抓好第一批、第二批主题教育的衔接联动”。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把学和做结合起来、把查和改贯通起来、把破和立统一起来。 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既协调一致,又各有侧重。 同第一批相比,第二批主题教育参加单位和人员范围广、类型多、数量大,直面基层,任务艰巨。 8月30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第一批主题教育情况和第二批主题教育安排时,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第二批主题教育要更加注重理论武装、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更加注重强基固本、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更加注重领导指导。 10月13日,在江西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高质量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把实的要求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实实在在抓好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实实在在检视整改突出问题,实实在在办好惠民利民实事”。 从“五个更加注重”到“三个实实在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组织“把握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的特点,结合实际,分类指导”,切实把主题教育谋划好、组织好、落实好。 ——坚持力戒虚功,从严从实、善作善成。 “需要注意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这次主题教育要重点检视整改的问题,那么这次主题教育就坚决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搞形式化、套路化、表面化那一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
04-18

春和景明 跟着总书记写好中国绿色新答卷

  联播+神州四月,春阳抚照,绿意涌动。 绿色是生态的本色,也是发展的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国土绿化任务16.8亿亩。人工林保存面积13.14亿亩,位居世界第一。 放眼整个世界,近20年来,全世界新增的绿化面积中,中国贡献占比达到25%,居全球首位。 中国人为什么如此执着于“绿色”?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就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角度,阐明了这个道理:“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而绿色,正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重要标志。 2024年4月3日,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三“绿”并举,为写好中国绿色新答卷指明了目标路径。   2024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森林不仅是城市的“遮阳伞”“加湿器”,还是防止雾霾、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构成。 扩绿,就是要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适地适树、适时适法,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在我国国土绿化过程中,沙漠治理正是不断“扩绿”的一个缩影。 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塞罕坝,经过一代又一代务林人的努力,如今已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形成已有一千多年的毛乌素沙漠,在治沙人“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的坚持中,如今已是一片绿洲……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中国的绿色版图不断扩大。   2023年6月7日,内蒙古鄂尔多斯,毛乌素沙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兴绿,就是要注重质量效益,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打通“两山”转化路径,产业发展是关键。 江西现有1.56亿亩林地,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35%。近年来,江西从最具特色优势的林业产业入手,先后出台推动油茶、毛竹等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政策,带动群众增收。 2023年,江西省全省林下经济产业实现综合产值1836.5亿元,林下经济规模和产值均居全国前列,成为林下“掘金”,生态富民的生动写照。   2023年9月21日,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旴江生态公益林场,种植户正在查看樟芝等食用菌的生长情况。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新征程上,写好中国绿色新答卷,建设美丽中国,总书记还强调护绿。 护绿,就是要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做好防灭火工作,深入开展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树全靠人力。 内蒙古国营新华林场建场之初,李贵河和同事们作为第一代职工,不分昼夜地在沙地里忙碌着,不断重复着弯腰挖坑、栽树、浇水的劳作。林业工人们形容,那时候“种一棵树要磕三个头”。 造林成活率不到50%,手捧树苗与风沙“搏斗”是林业工人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随着不断尝试、反复总结,以及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才成就了北疆大地这片郁郁葱葱的茂密林场。   2024年4月9日,安徽省合肥市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地庐阳经济开发区段,基干民兵正在林间巡查火灾隐患。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 2015年起,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2016年起,全面停止全国国有林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湿地保护、森林防火、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城市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等,始终把护绿放在首位。 总书记指出,森林是我们从祖宗继承来的,要留传给子孙后代,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传递扩绿、兴绿、护绿决心。 绿色,孕育着无限生机,是生态文明的希望,更是人民福祉的基石。 自然生态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只有扩绿、兴绿、护绿并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才能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让人民群众、子孙后代持续享有高质量的绿色生活。
04-15

总书记为何称这件事为“头等大事”

提起国家安全,很多人误以为是遥远的“谍战片”。其实,国家安全涉及领域众多,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2024年4月15日是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16年,在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国泰才能民安。国家安全人人受益,更需人人参与。            
上一页
1
2
...
30

联系我们

全国服务热线: 15638656719
联系我们
  •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版权所有 © 2021 中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1018037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      本网站已经支持IPv6

版权所有 © 2021 中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1018037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
本网站已经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