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
/
东风拂面日月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启示

东风拂面日月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启示

  • 分类:新闻中心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04-07 08:43
  • 访问量:

东风拂面日月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启示

【概要描述】

  阳和启蛰,万物生发。东方风来,为世界带来融融春意。在意大利,汉服巡游亮相威尼斯狂欢节,东方美学惊艳世界;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有“中华战舞”之称的潮汕英歌舞气势如虹,火爆出圈;在日内瓦国际车展,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电动车深受欧洲消费者青睐。



  2024年2月13日,在意大利威尼斯,志愿者身着汉服进行表演。新华社记者 李京 摄



  2024年2月10日,来自广东普宁的英歌舞团演员在英国伦敦伯灵顿拱廊街表演英歌舞。新华社记者 李颖 摄

  古老的中华文明正在书写崭新的故事。“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习近平主席引领下,中国正在以文化和文明的力量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精神力量,为解决人类共同挑战提供智慧启迪,为人类文明更加光明的未来不懈努力。



  以创造延续文明生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执笔点墨,高髻青衣,山水含情,宋风雅韵……北京春日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让数百名在华外交官久久回味。

  “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所震撼……它触动了人类对历史的探索,对根源的探索……”约旦驻华大使胡萨姆·侯赛尼说。

  科技赋能舞台,传统与现代呼应。历经岁月淘洗,文化瑰宝没有封存于橱窗,而是在传承中焕彩出新,展现出蓬勃生命力。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百多年前,为了唤醒中国“睡狮”,为了挽救“神州陆沉”,一群仁人志士殚精竭虑,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在文化的觉醒中,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葆有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和中华文明的独立性。

  今天,中国道路的文明底蕴日益深厚,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愈加彰显。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镌刻着“民为邦本”的治理底色;“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蕴含着“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体现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发展逻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相得益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

  习近平主席说:“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百闻不如一见。”2024年1月25日,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抵达深圳参观访问。参加投资论坛,感受城市活力,了解新能源汽车……这位远道而来的“同路人”兴致盎然。他说:“此次来访的重要目的是学习你们的经验与发展道路。这个奇迹值得学习,如果我们共同努力,这样的奇迹也可以在我们国家实现。”

  从贫穷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深圳这座“奇迹之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以其文化魅力和发展活力吸引世界目光。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主政地方、发展经济的经验十分丰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观察思考尤为深入。在他看来,中国的发展让数亿人摆脱贫困,使广大农村人口享有教育、卫生、医疗设施和就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的成功模式”。

  “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都能从本国国情出发,在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探索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习近平主席以一位大党大国领袖的视野和襟怀,道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世界的启示。

  柬埔寨柬中关系发展学会会长谢莫尼勒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髓在于将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发展实际要求相结合。

  贝宁总统塔隆说,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独立自主和砥砺奋斗精神,激励着所有发展中国家。津巴布韦提出“2030愿景”、埃塞俄比亚提出“发展型国家”理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启发下,越来越多非洲国家努力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出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战略。



  以对话推动文明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连接雅典卫城和比雷埃夫斯港的安德烈亚辛格鲁大街,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们曾无数次走过。这也是柏拉图《对话录》中许多精彩对话发生的地方。今天,人们在这里沟通智慧,连接东西,开启新的对话。

  这个春天,以“文明的起源与文明的互鉴”为主题,一群来自中国和希腊的青年学子从雅典卫城出发,探访考古遗址、博物馆,追溯欧洲文明起源。

  从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到“中国-希腊文明比较”联合硕士项目的启动,从《文明互鉴》国际学术期刊的筹办,到学者互访等活动的举行,中希文明交流互鉴的勃勃生机与美好前景令人期待。

  “这是一场互学互鉴的对话。我们的文明具有互补性。我们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性。在当今变乱交织的时代,我们能够通过对话展现和平的价值……”对于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文明对话,希腊前总统帕夫洛普洛斯深有共鸣。

  “我与习近平主席谈论过我们的文明得以存续的最大秘诀是什么,为什么留存至今的是我们的文明?”帕夫洛普洛斯说,文明是通过人与人的沟通建立起来的,那些固步自封、自我孤立的民族如同在身边筑起一堵墙,最终走向衰落。

  文明对话的价值,不仅在于增进对彼此的理解、信任和友谊,更在于互美互鉴,彼此增益,携手向前。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内国际场合深刻阐释中国的文明观,亲自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

  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强调“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出“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的真诚呼吁……

  习近平主席以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坚定的文化自信行走世界,倾听历史的诉说,触摸多彩的文化,彰显文明的力量。

  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同乐手一起敲奏钢鼓;在斐济,穿上“布拉衫”,用心聆听原住民的祝福歌谣;在法国尼斯,与马克龙总统畅谈文艺复兴与开放精神……一个个经典瞬间,印证了“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更让人感受到海纳百川、智慧谦和的大国之风。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台上,习近平主席向听众讲述一段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故事: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

  简明的话语,蕴含深刻的哲理:交流与互鉴,是驱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当技术进步带来欧洲社会生产力的跃迁,孔子和他代表的东方智慧,则犹如一盏思想明灯,点亮了欧洲的启蒙时代。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论语》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德国启蒙运动先驱莱布尼茨视中国的知识为“不可估量的财富”;荷兰理性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当时中国治理国家的方式比同时期的西方更符合人性;法国重农学派主张的“自然法”,其根源正是中国“道法自然”思想……

  回顾“东学西渐”的历史,习近平主席指出,“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他引用莱布尼茨的话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

  法国中国问题专家、作家莱娅·贝西说,在日益动荡不安的世界中,欧洲和中国更需加强文明互鉴,欧洲尤其需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只有增进彼此文化的交流对话,才可能“避免两极世界,找到一条和平道路”。



  以共生塑造文明未来:“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百花齐放才能让世界春色满园”

  埃及吉萨三座大金字塔不远处,被誉为“世界最大考古博物馆”的大埃及博物馆开放在即,古埃及的灿烂文明将重现荣光。开罗以东约50公里,中企参与建设的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规模初具,一幢幢充满现代感的大楼在沙漠中熠熠生辉。古今交汇中,一个千年文明的崭新气象令人振奋。



  2024年2月9日,埃及开罗以东建设中的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上演灯光秀,迎接龙年春节。新华社发(黎炳宏摄)

  “以现代形式呈现中国和埃及的文化遗产,体现了‘全球南方’国家重新点亮其文明光辉的努力。”埃及艾因沙姆斯大学教授纳赛尔·阿卜杜勒-阿勒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文化、文明特征及其文明贡献。

  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全球南方”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提升到40%以上,正在深刻改写世界经济版图。在觉醒的呼声中,“全球南方”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已经成为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世界重心发生转移”的历史性时刻,当一些人还在兜售零和博弈的论调,鼓噪“文明冲突”,挑动意识形态对立,中国外交官奔走于亚欧大陆多国,开启乌克兰危机第二轮穿梭外交;中国建设者在拉美建设工地挥汗如雨,建设新的道路、桥梁、水电站;中外联合考古队在非洲大陆深处追寻人类起源和技术演化奥秘,共同探究人类文明的基因密码……



  2023年11月3日,中肯联合考古队队员在位于肯尼亚巴林戈郡马里加特镇的考古现场工作。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推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朝着各国人民期待的正确方向发展,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新时代中国正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谱写着多极化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篇章。

  “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次面向世界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相互包容,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前进,奏响文明发展新乐章。

  “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

  “文明多姿多彩、发展道路多元多样,这是世界应有的样子。人类历史不会终结于一种文明、一种制度。”

  “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习近平主席关于不同文明如何相处的阐述,关于人类文明未来的描绘,引发持久而热烈的回响,在南方觉醒的时代启发新灵感、激荡新共鸣。

  “‘全球南方’的文明、所有的文明,都有被倾听和代表的权利。”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撰文说。

  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主席翁诗杰说,全球文明倡议彰显了全球治理中的若干价值,如民主、人权、现代化等,并不能为西方一家之言所垄断。这是“全球南方”国家摆脱西方文明霸权的一大契机。

  坚定文化自信,珍视自身文化传统,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和合共生的文明秩序,是南方觉醒的题中之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希望所在。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根本路径,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追求,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行而不辍,步履坚定。

  在习近平主席倡导和推动下,中国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中亚峰会等,为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搭建平台;与全球伙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描绘合作共赢的时代画卷;推动金砖机制、上合组织行稳致远,完善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拉共体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等多边合作框架,为不同文明和谐相处树立典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文明力量。

  “深耕于古老文明的中国

  • 分类:新闻中心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04-07 08:43
  • 访问量:
详情

  阳和启蛰,万物生发。东方风来,为世界带来融融春意。在意大利,汉服巡游亮相威尼斯狂欢节,东方美学惊艳世界;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有“中华战舞”之称的潮汕英歌舞气势如虹,火爆出圈;在日内瓦国际车展,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电动车深受欧洲消费者青睐。

  2024年2月13日,在意大利威尼斯,志愿者身着汉服进行表演。新华社记者 李京 摄

  2024年2月10日,来自广东普宁的英歌舞团演员在英国伦敦伯灵顿拱廊街表演英歌舞。新华社记者 李颖 摄

  古老的中华文明正在书写崭新的故事。“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习近平主席引领下,中国正在以文化和文明的力量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精神力量,为解决人类共同挑战提供智慧启迪,为人类文明更加光明的未来不懈努力。

  以创造延续文明生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执笔点墨,高髻青衣,山水含情,宋风雅韵……北京春日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让数百名在华外交官久久回味。

  “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所震撼……它触动了人类对历史的探索,对根源的探索……”约旦驻华大使胡萨姆·侯赛尼说。

  科技赋能舞台,传统与现代呼应。历经岁月淘洗,文化瑰宝没有封存于橱窗,而是在传承中焕彩出新,展现出蓬勃生命力。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百多年前,为了唤醒中国“睡狮”,为了挽救“神州陆沉”,一群仁人志士殚精竭虑,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在文化的觉醒中,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葆有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和中华文明的独立性。

  今天,中国道路的文明底蕴日益深厚,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愈加彰显。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镌刻着“民为邦本”的治理底色;“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蕴含着“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体现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发展逻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相得益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

  习近平主席说:“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百闻不如一见。”2024年1月25日,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抵达深圳参观访问。参加投资论坛,感受城市活力,了解新能源汽车……这位远道而来的“同路人”兴致盎然。他说:“此次来访的重要目的是学习你们的经验与发展道路。这个奇迹值得学习,如果我们共同努力,这样的奇迹也可以在我们国家实现。”

  从贫穷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深圳这座“奇迹之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以其文化魅力和发展活力吸引世界目光。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主政地方、发展经济的经验十分丰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观察思考尤为深入。在他看来,中国的发展让数亿人摆脱贫困,使广大农村人口享有教育、卫生、医疗设施和就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的成功模式”。

  “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都能从本国国情出发,在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探索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习近平主席以一位大党大国领袖的视野和襟怀,道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世界的启示。

  柬埔寨柬中关系发展学会会长谢莫尼勒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髓在于将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发展实际要求相结合。

  贝宁总统塔隆说,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独立自主和砥砺奋斗精神,激励着所有发展中国家。津巴布韦提出“2030愿景”、埃塞俄比亚提出“发展型国家”理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启发下,越来越多非洲国家努力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出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战略。

  以对话推动文明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连接雅典卫城和比雷埃夫斯港的安德烈亚辛格鲁大街,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们曾无数次走过。这也是柏拉图《对话录》中许多精彩对话发生的地方。今天,人们在这里沟通智慧,连接东西,开启新的对话。

  这个春天,以“文明的起源与文明的互鉴”为主题,一群来自中国和希腊的青年学子从雅典卫城出发,探访考古遗址、博物馆,追溯欧洲文明起源。

  从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到“中国-希腊文明比较”联合硕士项目的启动,从《文明互鉴》国际学术期刊的筹办,到学者互访等活动的举行,中希文明交流互鉴的勃勃生机与美好前景令人期待。

  “这是一场互学互鉴的对话。我们的文明具有互补性。我们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性。在当今变乱交织的时代,我们能够通过对话展现和平的价值……”对于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文明对话,希腊前总统帕夫洛普洛斯深有共鸣。

  “我与习近平主席谈论过我们的文明得以存续的最大秘诀是什么,为什么留存至今的是我们的文明?”帕夫洛普洛斯说,文明是通过人与人的沟通建立起来的,那些固步自封、自我孤立的民族如同在身边筑起一堵墙,最终走向衰落。

  文明对话的价值,不仅在于增进对彼此的理解、信任和友谊,更在于互美互鉴,彼此增益,携手向前。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内国际场合深刻阐释中国的文明观,亲自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

  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强调“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出“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的真诚呼吁……

  习近平主席以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坚定的文化自信行走世界,倾听历史的诉说,触摸多彩的文化,彰显文明的力量。

  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同乐手一起敲奏钢鼓;在斐济,穿上“布拉衫”,用心聆听原住民的祝福歌谣;在法国尼斯,与马克龙总统畅谈文艺复兴与开放精神……一个个经典瞬间,印证了“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更让人感受到海纳百川、智慧谦和的大国之风。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台上,习近平主席向听众讲述一段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故事: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

  简明的话语,蕴含深刻的哲理:交流与互鉴,是驱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当技术进步带来欧洲社会生产力的跃迁,孔子和他代表的东方智慧,则犹如一盏思想明灯,点亮了欧洲的启蒙时代。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论语》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德国启蒙运动先驱莱布尼茨视中国的知识为“不可估量的财富”;荷兰理性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当时中国治理国家的方式比同时期的西方更符合人性;法国重农学派主张的“自然法”,其根源正是中国“道法自然”思想……

  回顾“东学西渐”的历史,习近平主席指出,“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他引用莱布尼茨的话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

  法国中国问题专家、作家莱娅·贝西说,在日益动荡不安的世界中,欧洲和中国更需加强文明互鉴,欧洲尤其需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只有增进彼此文化的交流对话,才可能“避免两极世界,找到一条和平道路”。

  以共生塑造文明未来:“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百花齐放才能让世界春色满园”

  埃及吉萨三座大金字塔不远处,被誉为“世界最大考古博物馆”的大埃及博物馆开放在即,古埃及的灿烂文明将重现荣光。开罗以东约50公里,中企参与建设的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规模初具,一幢幢充满现代感的大楼在沙漠中熠熠生辉。古今交汇中,一个千年文明的崭新气象令人振奋。

  2024年2月9日,埃及开罗以东建设中的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上演灯光秀,迎接龙年春节。新华社发(黎炳宏摄)

  “以现代形式呈现中国和埃及的文化遗产,体现了‘全球南方’国家重新点亮其文明光辉的努力。”埃及艾因沙姆斯大学教授纳赛尔·阿卜杜勒-阿勒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文化、文明特征及其文明贡献。

  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全球南方”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提升到40%以上,正在深刻改写世界经济版图。在觉醒的呼声中,“全球南方”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已经成为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世界重心发生转移”的历史性时刻,当一些人还在兜售零和博弈的论调,鼓噪“文明冲突”,挑动意识形态对立,中国外交官奔走于亚欧大陆多国,开启乌克兰危机第二轮穿梭外交;中国建设者在拉美建设工地挥汗如雨,建设新的道路、桥梁、水电站;中外联合考古队在非洲大陆深处追寻人类起源和技术演化奥秘,共同探究人类文明的基因密码……

  2023年11月3日,中肯联合考古队队员在位于肯尼亚巴林戈郡马里加特镇的考古现场工作。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推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朝着各国人民期待的正确方向发展,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新时代中国正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谱写着多极化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篇章。

  “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次面向世界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相互包容,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前进,奏响文明发展新乐章。

  “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

  “文明多姿多彩、发展道路多元多样,这是世界应有的样子。人类历史不会终结于一种文明、一种制度。”

  “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习近平主席关于不同文明如何相处的阐述,关于人类文明未来的描绘,引发持久而热烈的回响,在南方觉醒的时代启发新灵感、激荡新共鸣。

  “‘全球南方’的文明、所有的文明,都有被倾听和代表的权利。”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撰文说。

  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主席翁诗杰说,全球文明倡议彰显了全球治理中的若干价值,如民主、人权、现代化等,并不能为西方一家之言所垄断。这是“全球南方”国家摆脱西方文明霸权的一大契机。

  坚定文化自信,珍视自身文化传统,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和合共生的文明秩序,是南方觉醒的题中之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希望所在。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根本路径,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追求,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行而不辍,步履坚定。

  在习近平主席倡导和推动下,中国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中亚峰会等,为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搭建平台;与全球伙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描绘合作共赢的时代画卷;推动金砖机制、上合组织行稳致远,完善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拉共体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等多边合作框架,为不同文明和谐相处树立典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文明力量。

  “深耕于古老文明的中国思想,不断为建立一个基于公平、公正、多元、合作共赢的世界新秩序做出贡献。”纳赛尔·阿卜杜勒-阿勒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对推动世界共同发展与进步的政治智慧,符合国际社会对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期待。”越南新闻与宣传学院副教授阮明环说。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面向未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新时代中国必将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进步力量一道,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共建人类文明的美好未来不懈奋斗。

关键词:

相关资讯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联系我们

全国服务热线: 15638656719
联系我们
  •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版权所有 © 2021 中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1018037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      本网站已经支持IPv6

版权所有 © 2021 中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1018037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
本网站已经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