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启迪
- 分类:新闻中心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11-28 08:42
- 访问量:
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启迪
【概要描述】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6日发布智库报告《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的“绿色密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实践与世界贡献》,深入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世界贡献。
这是智库报告《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的“绿色密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实践与世界贡献》的封面(2024年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报告认为,新时代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这一重要思想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贯通,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回应世界对十字路口新路标的期待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2024年6月9日,在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内天台山的大熊猫第二阶段野化培训场内,母熊猫“辉辉”准备吃投喂的竹笋和胡萝卜。新华社发(牟仕杰 摄)
伴随数百年工业化进程,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世界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是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还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成为摆在全世界面前的时代之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报告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历史特点,是在世情国情社情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作出的科学解答。
这是2023年7月6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拍摄的阿万仓湿地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报告认为,这一重大思想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关系,涵盖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历史依据、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宗旨要求、战略路径、系统观念、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全球倡议等基本问题,其主要方面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开放包容的思想体系,随着实践深化不断丰富完善。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四个重大转变”和“五个重大关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说,“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与“十个坚持”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进一步概括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是创新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崭新篇章。
2024年8月8日,健身爱好者在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畔的新安绿道上跑步。新华社发(宁文武 摄)
报告还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历史、立足当下、面向全球、着眼未来,倡议文明互鉴、和谐共生、以人为本、绿色繁荣、系统治理、务实合作,系统阐释和科学谋划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总体思路、重大原则,凝结了对发展人类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世界的睿智思考和深刻洞见。
以科学思想指引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这是2024年9月12日在新疆哈密市伊吾县淖毛湖镇拍摄的国家光热示范项目——熔盐塔式50兆瓦光热发电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科学理论引领前进方向。报告从绿色低碳转型的中国行动、环境污染防治的中国决心、生态保护修复的中国奇迹、倡导绿色生活的中国风尚等多方面,生动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绿色低碳转型的中国行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以强化区域协作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区域重大战略的提升引领作用,着力打造绿色发展的第一梯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水平整体提升;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2012年至2023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2024年8月12日,游客在景山上拍摄北京国贸附近建筑群。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环境污染防治的中国决心。曾经,中国北方秋冬季雾霾频发、部分河湖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将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打响了史无前例、规模巨大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形成了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方法经验,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经过持续攻坚,2023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共203个,占比达到约六成。蓝天白云成为常态,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2024年5月30日,治沙工人在宁夏中卫市境内的腾格里沙漠铺设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生态保护修复的中国奇迹。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三北”防护林工程像一道绿色万里长城阻挡着风沙的侵袭,守卫着我国北方辽阔的疆土。
“多年来,中国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表示,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科学治沙,“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新时代以来,中国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逐步实现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由工程措施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由依靠财政向多元化投入的转变,从山顶到海洋、从高原到平原、从国家到地方的生态保护修复“大蓝图”基本形成。
2024年4月10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飞英街道新华府小区,居民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倡导绿色生活的中国风尚。从自觉光盘行动到全民义务植树,从主动垃圾分类到拒绝“白色污染”,从拥抱新能源汽车到掀起跑步骑行热潮……中国积极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推动全民持续提升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2024年6月22日,观众在天津举行的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长安汽车展台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2024年5月27日,藏羚羊在可可西里五道梁地区通过青藏公路,往来车辆听从工作人员现场指挥,避让迁徙动物。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报告指出,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倡议国际社会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绿色发展繁荣、热爱自然情怀、科学治理精神、携手合作应对,体现了大国领袖的世界担当,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
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说:“非常感谢中国给世界提供了‘生态文明’概念,并以此来命名我们所希望的共同未来。”
中国不仅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理念逐渐走向世界,也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实现了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2024年8月13日,工作人员从山东港口烟台港蓬莱港公司码头堆放的风电设备旁经过。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中国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向全球市场提供了60%的风电设备、70%的光伏组件设备,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与超过40个国家的170多个合作伙伴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中国是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中国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一揽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与俄罗斯、蒙古国、老挝、越南等国家合作,建立跨境自然保护地和生态廊道。
在全球生态系统保护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环境治理,重点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引领各国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报告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东方大地带来一场变革性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就并惠及全球。新征程上,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智慧、中国担当、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推动世界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必将为保护地球家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分类:新闻中心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11-28 08:42
- 访问量: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6日发布智库报告《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的“绿色密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实践与世界贡献》,深入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世界贡献。
这是智库报告《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的“绿色密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实践与世界贡献》的封面(2024年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报告认为,新时代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这一重要思想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贯通,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回应世界对十字路口新路标的期待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2024年6月9日,在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内天台山的大熊猫第二阶段野化培训场内,母熊猫“辉辉”准备吃投喂的竹笋和胡萝卜。新华社发(牟仕杰 摄)
伴随数百年工业化进程,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世界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是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还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成为摆在全世界面前的时代之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报告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历史特点,是在世情国情社情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作出的科学解答。
这是2023年7月6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拍摄的阿万仓湿地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报告认为,这一重大思想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关系,涵盖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历史依据、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宗旨要求、战略路径、系统观念、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全球倡议等基本问题,其主要方面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开放包容的思想体系,随着实践深化不断丰富完善。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四个重大转变”和“五个重大关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说,“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与“十个坚持”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进一步概括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是创新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崭新篇章。
2024年8月8日,健身爱好者在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畔的新安绿道上跑步。新华社发(宁文武 摄)
报告还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历史、立足当下、面向全球、着眼未来,倡议文明互鉴、和谐共生、以人为本、绿色繁荣、系统治理、务实合作,系统阐释和科学谋划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总体思路、重大原则,凝结了对发展人类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世界的睿智思考和深刻洞见。
以科学思想指引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这是2024年9月12日在新疆哈密市伊吾县淖毛湖镇拍摄的国家光热示范项目——熔盐塔式50兆瓦光热发电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科学理论引领前进方向。报告从绿色低碳转型的中国行动、环境污染防治的中国决心、生态保护修复的中国奇迹、倡导绿色生活的中国风尚等多方面,生动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绿色低碳转型的中国行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以强化区域协作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区域重大战略的提升引领作用,着力打造绿色发展的第一梯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水平整体提升;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2012年至2023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2024年8月12日,游客在景山上拍摄北京国贸附近建筑群。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环境污染防治的中国决心。曾经,中国北方秋冬季雾霾频发、部分河湖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将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打响了史无前例、规模巨大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形成了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方法经验,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经过持续攻坚,2023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共203个,占比达到约六成。蓝天白云成为常态,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2024年5月30日,治沙工人在宁夏中卫市境内的腾格里沙漠铺设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生态保护修复的中国奇迹。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三北”防护林工程像一道绿色万里长城阻挡着风沙的侵袭,守卫着我国北方辽阔的疆土。
“多年来,中国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表示,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科学治沙,“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新时代以来,中国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逐步实现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由工程措施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由依靠财政向多元化投入的转变,从山顶到海洋、从高原到平原、从国家到地方的生态保护修复“大蓝图”基本形成。
2024年4月10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飞英街道新华府小区,居民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倡导绿色生活的中国风尚。从自觉光盘行动到全民义务植树,从主动垃圾分类到拒绝“白色污染”,从拥抱新能源汽车到掀起跑步骑行热潮……中国积极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推动全民持续提升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2024年6月22日,观众在天津举行的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长安汽车展台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2024年5月27日,藏羚羊在可可西里五道梁地区通过青藏公路,往来车辆听从工作人员现场指挥,避让迁徙动物。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报告指出,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倡议国际社会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绿色发展繁荣、热爱自然情怀、科学治理精神、携手合作应对,体现了大国领袖的世界担当,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
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说:“非常感谢中国给世界提供了‘生态文明’概念,并以此来命名我们所希望的共同未来。”
中国不仅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理念逐渐走向世界,也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实现了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2024年8月13日,工作人员从山东港口烟台港蓬莱港公司码头堆放的风电设备旁经过。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中国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向全球市场提供了60%的风电设备、70%的光伏组件设备,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与超过40个国家的170多个合作伙伴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中国是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中国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一揽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与俄罗斯、蒙古国、老挝、越南等国家合作,建立跨境自然保护地和生态廊道。
在全球生态系统保护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环境治理,重点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引领各国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报告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东方大地带来一场变革性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就并惠及全球。新征程上,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智慧、中国担当、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推动世界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必将为保护地球家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版权所有 © 2021 中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1018037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 本网站已经支持IPv6
版权所有 © 2021 中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1018037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
本网站已经支持IPv6